巧克力測評以及國產可可的一些雜談

2022-09-23     菁菁

我剛才列出的風味標籤可能不太妥帖,它的風味也許不像任何其他食物,它表現出來的就是很自然的可可味道,醇而不濃,苦而不焦,甘而不膩。表現出極度的平衡與克制,平淡中能體會到製作者用心良苦,功力深厚。和Amedei 的風格類似,不屬於濃厚重口那一派,但是也沒有那麼小清新。通過添加香料給它帶來一種咸鮮草藥香,挺有個性的。

有很多巧克力,叫好不叫座。感覺這塊並不是很大眾化的那種好吃,需要一點點入門以上的基礎才能體會那種精妙。大眾化的好吃,代表性作品就是龐普街的海鹽麵包碎巧克力。想起之前一個事,一位論壇老哥和我說,能不能不要再推薦龐普街這個類型的了。我問怎麼了。他說,這個太好吃了,根本停不下來,像零食一樣,一塊接一塊下肚。體會不到黑巧的風味層次就一袋吃完了,你給我來點那種含著吃的。

很顯然,這種鹽豆蔻就不會是龐普街那種普世的好吃。它更接近於一種小眾自嗨,圈地自萌的意味。我上個帖子,有一位老弟回復我,他說很可惜,他買了兩塊聞綺的魚子醬,自己沒有吃到,用於突發性社交,給了兩位小姐姐品嘗。

但是這個鹽豆蔻就完全不適用於這種場景,我保證兩位小姐姐會當場吐出來。

這塊薛丁格的巧克力,就處於一種推薦又不推薦的疊加態。完全取決於個人對於黑巧的入門以及狂熱程度。大家也就當看個樂趣,沒必要強上。

感覺以後我可能會試試這個牌子其他口味的,看上去都很奇怪又誘人,比如什麼檸檬海鹽玉米灰黑巧克力,橙子鹽辣椒黑巧克力,哈哈,也太奇怪了。

義大利Aruntam牌,印度Idukki72%黑巧克力

巧克力測評以及國產可可的一些雜談

也是完全不了解的牌子,沒有任何資料,就選了這個品牌獲獎最高的那塊。可可豆來自印度的伊都基,這個地方最近幾年有不少巧克力都在用它,比如我們熟悉的standout。這幾年,用印度的伊都基可可豆,幾乎成了各巧克力製造商的獲獎密碼。平心而論,大家都很難對印度有什麼好感。沒想到在可可豆這方面它會走在我國前面,可能也有大英帝國的歷史遺留原因吧。這塊巧克力的測評後面,我會說一下我所了解到的海南島可可種植情況。

我對義大利產的巧克力是有一點個人濾鏡在裡面的,平時看美食區討論帖子,大家對於義大利的食物,調侃中還是蠻多認可的。下面說說這塊巧克力。

第一印象好吃。甜水果。

入口是很輕盈的車厘子甜味,我好久都沒吃過甜味的水果風格可可,突然間就被一股甜蜜的幸福感衝進了腦子,有一點驚訝。

之前我常提起的馬達加斯加和越南產區,都是水果風味的可可豆,我形容是水果炸彈,偏熱帶水果感覺,有炸裂的果酸氣息。但是這塊印度產區,完全不酸。

在中段開始,可可香氣的柔苦豐盈,充滿了口腔,巧克力在纏綿的融化,口味是甜蜜柔和的。仿佛在吃一塊草莓奶油慕斯蛋糕。

像是熟透了的水果,帶著甜蜜的汁水。巧克力中偶爾飄出一點焦糖或者薰衣草的氣息,同時,可可香氣也蠻濃郁,結尾甚至有輕微紅酒的回味感。這是除了Lakuna之外,我第二次感覺少女風明顯的巧克力。

總而言之,是一塊大眾情人類型的巧克力,口感柔滑,甜而不膩。吃起來輕鬆簡單,風味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我尤其喜歡中段開始的水果味,有一種清甜的感覺。是那種無腦好吃的類型。適合社交型分享。

開個玩笑的說,很難相信印度這樣乾淨又衛生的地方,會有這麼好吃的豆子,還是甜蜜少女風的。

我仔細的回憶了一下,盛產可可的國度,大多是不幸的。經濟凋敝,政局混亂。大部分國家都在小約翰可汗的《奇葩小國》系列中。西非的絕大多數國家,中南美洲,委內瑞拉,秘魯,馬達加斯加,乃至於小眾優秀產區的多米尼加,玻利維亞,索羅門群島等。每次看到這些地區的新聞,都是蠻揪心的。

之前有老哥提到過,在我國海南島有可可種植園,並且還有個農科院巧克力,希望我去了解一下,最好寫點什麼。

我那天打開地圖看了一下,心裡感覺不太好,因為從緯度上來看,我國最適合種植可可的地方是海南島和台灣。但是,海南島這個地勢根據我的經驗來判斷,種出來的可可,風味很大程度上可能是果酸為主。

我查閱了一些資料和電視採訪。大體上對我國巧克力底層事業,有一點粗略淺薄的了解,說錯的地方,還請大家指正。

1954年,印尼華僑帶回了第一顆可可果實,共28顆種子在興隆華僑農場培育。我們的起步就已經很晚了,建國以後才引入的品種,可以說是沒有任何歷史底蘊的。

但是所幸,老一輩革命人很有戰略眼光,這個事情並不是民間在搞。現名中國熱帶農科院的前身是華南熱帶作物學院,建國初期作為國家戰略型單位,幾代人為了保持我國熱帶農作物的生物多樣性和本土化種植,前仆後繼的努力著。往大了說橡膠是戰略物資,往小了說咖啡是民用生活,無論哪裡都要自主。

現在海南的可可樹本地培育工作,是由中國熱帶農科院,香料飲料研究所在主要負責。以及包括其他熱帶作物咖啡,香莢蘭,胡椒等。

我看了不少的採訪,我國的科研人員普遍具有一種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的品質,皮膚曬的黝黑,一看就是經常奔走於室外田間,腳踏實地作科研的。他們的不善言辭使我在觀看採訪中獲得的乾貨很有限。

我國海南島的可可種植規模說法不一,我更傾向於3000畝這個數據,最多時候種植面積近一萬畝,去年又變成兩千多畝。基本就是農科院和部分農戶在搞這個。品種上特立尼達占大約60%到70%。之前作為科普我講過許多次特立尼達這個品種,作為雜交種,抗病能力強,產量還不錯,品質也可以。我國選擇種植這種中端檔次的可可作為主要方向,是極其正確的。因為環境所限,我們實際上可種植的面積並不多,如果種植商業豆,工業豆,和西非相比毫無價格與產量優勢。正因為起步晚,具有後發優勢,可以搞一點精品路線。豆子收購價高,種植戶的意願也會強一點。因為最終還是要靠我國的農民去種植,農科院規模有限,所以經濟性是第一考慮。

未完待續,請點擊第3頁繼續閱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