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中的伊拉克,有了第一款國產遊戲

2022-12-30     菁菁

戰火中的伊拉克,有了第一款國產遊戲

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在新世紀的第三個年頭就又遭戰火蹂躪,與過去的2000年別無二致。

當美國的政客們得意洋洋地向全世界宣布戰爭勝利,他們用不到一個月時間滅亡了一個國家的合法政府,再次刷新了「滅國記錄」,捍衛了「和平」與「民主」之時,伊拉克全國早已是斷壁殘垣。戰後統計中人員傷亡、經濟損失等一串串冰冷數字的背後,是一個正在走向崩壞的國家。

創傷

美帝的「民主」,從來不會讓任何國家獲得真正的和平,在伊拉克也一樣。

同二十年前蘇聯在阿富汗的境遇一般無二,薩達姆政權垮台後,美國同樣陷入了游擊戰的泥潭。即便美軍後來設法逮住了反抗軍的領袖薩達姆,但面對侵略者,北方的游擊隊依舊在山谷、在鄉村、在荒漠中堅持鬥爭。

戰火中的伊拉克,有了第一款國產遊戲

只不過,屠龍的少年終究還是逃不脫成為惡龍的宿命。為了報復美軍,游擊隊策劃了多起針對新政府和美軍的恐怖襲擊,甚至不惜將成千上萬的同胞捲入其中。與此同時,游擊隊為了爭取到其他勢力的支持,還與敘利亞等國的反對勢力沆瀣一氣,不斷製造恐怖襲擊。甚至前些年臭名昭著,將中東攪得一團糟的恐怖組織ISIS,就有許多核心成員出自伊拉克的游擊隊。

戰火中的伊拉克,有了第一款國產遊戲

常年戰亂、頻繁的經濟制裁使得原本盛產石油的伊拉克民不聊生。自戰爭以來,國家崩潰的經濟,居高不下的失業率,為恐怖分子提供了良好的滲透環境。就這樣,在美國人的反恐舉措下,伊拉克徹底變成了滋養恐怖主義的溫床。

暴亂、槍戰、暗殺、恐怖襲擊這些我們在遊戲中看到的景象,每天都在這片理應富饒的土地上輪番上演,成為了伊拉克人民的日常。對於生長在中國,參與過最大規模的「暴力事件」只是學生時代群架的我來說,這實在是難以想像。

戰火中的伊拉克,有了第一款國產遊戲

而戰亂、恐怖主義橫行還只是伊拉克混亂的冰山一角。

開戰十年後,美國含淚吞下了苦果。在付出高昂的軍費和巨大的傷亡後,美國最終帶著石油撤出了伊拉克,但拖著疲憊身軀回家的美國大兵,留給伊拉克的並不是來時承諾的和平,而是一個不見曙光的爛攤子。

戰火中的伊拉克,有了第一款國產遊戲

作為美國在中東樹立起的「民主典範」,伊拉克人民並沒有享受到美國政客鼓吹的民主與自由,反而每天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無論伊拉克還是美國,沒有多少政客想要關心伊拉克人民的掙扎。

在美國撤軍後,伊拉克也逐漸淡出了我們的視野,成了一個在各國的新聞里不怎麼出場的角色。伊拉克人民只得默默在被世界遺忘的邊緣舔舐戰爭留下的創傷。

戰火中的伊拉克,有了第一款國產遊戲

事實上,伊拉克新政府也並不是毫無作為。在美國撤軍前夕,伊拉克政府高調宣布了他們的「五年經濟計劃」,該計劃共需要資金1860億美元,涉及2700多個項目。面對孱弱的經濟、動盪的政局和毫無購買力的人民,伊拉克只能以政府投資的方式嘗試擺脫依靠石油的單一經濟結構,將活力注入未來。

但現實總是殘酷的,多年的戰亂帶來的一系列後遺症使得伊拉克政府的財政情況嚴重惡化,再加上內部政治勢力四分五裂,政府根本無力兌現承諾,所謂的「五年計劃」到頭來還是成了一張「空頭支票」。

「這場戰爭至今沒有贏家,未來也不會再有」。

遊戲的「死亡之地」

剛聽到伊拉克有一個遊戲工作室,並且已經開發出了一款商業遊戲時,我是不敢相信的。

在我的潛意識裡,如果說非洲和拉美的個別國家是遊戲荒漠,那麼至今仍混亂不堪的伊拉克就如同「死亡之地」,飽受戰亂摧殘,經濟崩潰的伊拉克,理應不會有讓遊戲產業生根發芽的土壤。

但按照奧馬爾的說法,伊拉克的遊戲氛圍其實還算不錯。社會對電子遊戲並沒有偏見,也沒有所謂「電子海洛因」的說法。 由於伊拉克時常斷網,玩不了網絡遊戲,在這裡,不需要在線遊玩的單機遊戲都很受歡迎。如今在幾個大城市陸續接上光纖寬頻後,伊拉克玩家終於玩上了《戰地》的多人模式和一些心心念念的網絡遊戲。

戰火中的伊拉克,有了第一款國產遊戲

說起來慚愧,奧馬爾等人的遊戲閱歷比我這個不稱職的遊戲編輯要豐富得多。奧馬爾與兩位好友都是從兒時開始便接觸電子遊戲,從《馬里奧》《俄羅斯方塊》等的紅白機上經典名作到世嘉MD的《真人快打》,再到後來的PS1與PC上的《英雄連》《使命召喚》等遊戲,單從遊戲經歷上,他們與其他國家的遊戲發燒友完全沒有差別。

如果只是單純聊遊戲,你甚至不會想到他們是來於自戰火紛飛的伊拉克。

未完待續,請點擊第3頁繼續閱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