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社交軟體興起 手機背面當「熟悉的陌生人」

2022-06-24     緣分

匿名社交軟體興起  手機背面當「熟悉的陌生人」 「Ask Me Anything!」在社交平台上,你是否有看過這樣的連結?

關於NGL(Not Gonna Lie)、Secret Message、Tellonym、CuriousCat.me這些匿名提問平台,你又是否有勇氣嘗試使用?

網際網路近年興起了匿名社交軟體,人與人之間隔著手機電波暢所欲言,因為採取的是匿名留言形式,大家在熒幕後成為「熟悉的陌生人」,發布連結的接收方在分享了匿名提問箱後,便會收到五花八門的匿名提問:「你最愛的食物?」、「你最近在幹嘛?」、「推薦的餐廳」……關於生活、愛好、私生活等各領域的問題,也是時下青年最流行、不定期會重返社交平台的一種線上交流模式。

但這樣的匿名機制,彼此不會知道熒幕背面和自己聊天的是何人,一些流言蜚語甚至虛假信息也開始在「秘密」上悄然傳播,對於接收方會造成什麼影響,對提問方而言,是否因不需背負社會責任就可為所欲為呢?

大馬萊佛士大學(Raffles University)心理學系主任兼大學輔導老師——陳心堅博士接受《亞視新聞東南亞》訪問時指出,隨著網際網路的出現,大眾的生活漸漸與科技結為一體,而且因為科技的出現才能讓生活過得更簡易。

他表示,在每個世代的變換都會有一定的產物,「像上個世紀有電視就會有「電視兒童」,有了手機就會有」手機兒童」,以此類推」。

線上互動過於方便    匿名社交軟體興起  手機背面當「熟悉的陌生人」陳心堅博士認為,由於線上互動的便捷,讓大家逐步開始將生活轉移到線上,因此在實體交流的觀感、感受、觀察與認知都隨之不見。(圖:受訪者提供) 陳博士認為,由於線上互動的便捷,讓大家逐步開始將生活轉移到線上,因此實體交流的觀感、感受、觀察與認知都隨之不見,因此這也造成幾個現象浮現:

一、看見的方式不一樣,所以實體互動因而減少;

二、線上溝通過於方便導致線下還需耗時耗力;

三、線上能將自己的一切給美化,但現下卻會面臨原型畢露;

四、在線上的交流所付的心理責任雖來得小,但風險卻更高。

綜上所述,也造就了大家越來越仰賴線上的互動與溝通,因此「匿名機制」的出現也瞬間能讓大家輕易接受。

匿名機制的興起  保護自我不被討伐 匿名,指的是一種不具名或使用化名的行為,主要目的是不想表露自己身份,或者出於多種原因而選擇保持身份與模糊自身特徵。

陳博士認為,隨著「匿名體制」的興起,越來越多人尋找到了新的情感抒發管道,可肆意發言與表態,使之成為生活中主要的宣洩管道。

匿名社交軟體興起  手機背面當「熟悉的陌生人」台灣Podcaster店長(左一)表示,人難免也會在生活上遇到不順遂的事情或人事物,因此都會想找管道來抒發。(圖:受訪者提供) 不過,善用這個新興管道,其實也可促成良好的溝通。

台灣《拾柒歲酒吧》Podcast主持人——店長告訴《亞視新聞東南亞》,身為一名高中老師的他,早前曾使用匿名提問箱與學生進行互動與交流,在屢次解決學生的提問的難題後,也能漸漸與學生產生連結感。他表示,人難免也會在生活上遇到不順遂的事情或人事物,因此都會想找管道來抒發。

「無論是國高中或大學,都會想針對某人表達不滿,但又擔心會引來不必要的麻煩,更害怕被討伐。如果想當吹哨者,就可使用匿名的機制來,例如某平台的黑特(Hater)版上,用匿名的方式來宣洩和舉報。」

並非適合所有人  惡評卡心揮之不去  小小一箱,匿名來往,有人表示對「社交恐懼症患者」友好。匿名提問箱可謂打開了當下網絡社交、熟人社交的新型互動方式。與此同時,參與提問的朋友可以在信箱中隱去身份,開闢了熟人平時礙於面子而不會談及的「隱秘角落」,製造出「熟悉陌生人」的反差感,但這樣的機制是否都適合所有人呢?

「匿名提問不是誰都適合,而是已經做好心理準備,接受無論是讚美或批評的人。」

大馬民眾劉軒伶表示,人都會有好奇心想知道其他人對自己看法,但如果思想和身心還沒準備好接受批評,就不應嘗試使用匿名提問。

她表示,之前對匿名提問都不會有什麼好奇,直到近期認為自己應準備好去接受批評,但實際上自己還是做不到。

匿名社交軟體興起  手機背面當「熟悉的陌生人」大馬民眾劉軒伶認為自己還沒準備好接受他人的批評,因此不會再輕易嘗試匿名提問。(圖:受訪者提供) 「我這兩天剛接觸匿名提問,沒想到卻收到一個負面的回應,讓我真的很懊惱。我甚至還願意花錢,去開通和升級自己的戶口,為的就是要知道到底是誰負責提問的。」

她強調,雖然花了錢但仍無法得知匿名者的真實身份,僅得到一些提示,但這也印證她還未有足夠「強大的心臟」去面對和接受他人批評與點評。

來自匿名者的施壓 「身為老師就不應該叫孩子們去成為同性戀吧。」

台灣Podcaster店長也表示,在2018年台灣公投時因為支持同婚,而收到了許多的匿名來信,指責與情緒勒索他,身為老師不應煽動與鼓勵這樣的議題。他強調,這樣的道德約束曾一度讓他懷疑自己,短暫陷入低潮。

機制保護提問方  接收方心態建設崩潰?  值得一提的是,匿名機制的出現,保護了提問方可在不需要背負任何責任下肆意發言,但接收方在看見這些評論時,心態上又有什麼影響呢?

「人的大腦是為壞的事情而設計的。」

針對匿名提問使用後可能產生的心理負擔,陳心堅博士表示,人的大腦非常奇妙,他舉例,人在飢餓狀態下時常會自問自答,想了許多想吃的料理,但無論吃了什麼料理都不會太在乎,反倒會因為某餐廳服務差或食物不好吃時,才會銘記在心。

未完待續,請點擊第2頁繼續閱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