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吉隆坡應該還有印象,華民又把半山芭喚作三條石,原來昔日陸路交通尚未發達,從市中心茨廠街走路到半山芭約莫三英里。1891年開始興建半山芭監獄(現已拆除),張集強博士、Lam Seng Fatt皆稱,半山芭監獄是建在Pudu Village(半山芭村落)原址。1879年在巴剎路設立的鍾萬仙師廟,應可推斷1870年代半山芭已有華民立足,Pudu Village或是半山芭最初聚落,後來被迫遷至現今巴剎路一帶?
除了半山芭一名,Pudoh還有一個比較優雅的稱呼,1928年林穆群《馬來半島商埠考》,1928年徐雨郊、高夢雲《南洋四州府華僑商業交通錄》,1938年張禮千《英屬馬來亞地理》皆記之「普渡」,1939年潘醒農《南洋華僑便覽》則記之「普都」。但無論普渡、普都或富都,老吉隆坡至今依然稱之半山芭,完全不介懷這個「草根」地名。
除了吉隆坡半山芭,原來森美蘭芙蓉也曾有半山芭。拉杭(Rahang,昔稱拉坑),中文地名原稱「泉溝尾」,距離芙蓉約莫一英里,由於店鋪新舊參半,還有若即若離的亞答屋,當年乍看像是吉隆坡的半山芭,二戰前更曾被喻為「芙蓉半山芭」,但沒有吉隆坡半山芭的熱鬧,這個稱號隨著發展的腳步也漸漸消逝了。
外坡人初到吉隆坡,對半山芭的第一印象即是半山芭監獄(現已拆除)。
雷子健 資深報人,已出版歷史紀實《誰殺了欽差大臣》、《誰救了手雷女郎》,以及地方小史《愛新村:雪州華人新村的美麗與哀愁》、《愛漁村:地圖上消失的海平線》、《沙登回眸:黑白年代的火紅記憶》等十多本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