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就連人工培育的腦細胞也會打遊戲了

2022-10-21     菁菁

腦細胞也要打遊戲

玩家群體的擴張已經勢不可擋,並且如今這一趨勢不只體現在數量上,還體現在種族上。

人類統治遊戲的歷史似乎即將一去不復返了,人工智慧和經過科學家訓練的動物們已經多次證明了這一點。

2022年,就連人工培育的腦細胞也會打遊戲了

現在,就連培養皿里的一團腦細胞,也在科學家們的教導下學會打遊戲了,並且這一壯舉刷新了對玩家大腦「硬體要求」的最低配置——80萬個腦細胞,類似於一隻大黃蜂的大腦。

這位剛剛入局的新玩家名為Dishbrain,住在澳大利亞一家實驗室的玻璃小盤裡,它聽不到聲音,看不見畫面,也沒有用來操作搖杆的手腳,嚴格來說它不過是個人類依照進化了幾百萬年的大腦所做出的拙劣仿製品。

如今,它向電子遊戲《Pong》發起了挑戰。

2022年,就連人工培育的腦細胞也會打遊戲了

《Pong》是一個玩法簡單卻在歷史上影響深遠的遊戲,整個電子遊戲行業發源於此;而這些腦細胞在學習遊玩這款遊戲的過程中,也肩負著一項同樣重要的使命——幫助人類認識大腦是怎麼運作的。

當然,前提是科學家能讓這團細胞知道螢幕上的球在哪。

腦細胞雖然聽不懂人話,但能感受到電流的刺激,因此科學家將晶片放到腦細胞的培養皿中,通過將遊戲畫面轉換成電信號的方式,告知這團腦細胞球與球拍之間的相對方位和距離,並根據神經元一些特定的反應來控制球拍上下移動。

2022年,就連人工培育的腦細胞也會打遊戲了

晶片上的黑條反應該區域的放電情況

同時,科學家會用電刺激告知腦細胞接球的結果,如果接住球就給正反饋,沒接住就進行負反饋,這種訓練方法的底層邏輯類似於一手蘿蔔一手大棒的馴獸員。

然而就像被訓練的動物一樣,這團腦細胞不僅從這些電刺激中找到了規律,還學會了如何控制球拍,接球的成功率也與日俱增,它不僅學會了玩《Pong》,甚至在5分鐘之內的學習效率比一些人工智慧算法還要高。

2022年,就連人工培育的腦細胞也會打遊戲了

培養皿中的Dishbrain

這早就不是遊戲第一次作為研究工具出現在科研領域中了,而對於在學術圈之外吃瓜的廣大玩家而言,科學家們似乎很喜歡在擴大玩家群體上整一些狠活出來,教人工智慧打星際、DOTA自不必說,不時還會有像裝著腦機接口的猴子、用鼻子撥搖杆的豬等動物出來刷存在感,如今連完整大腦都沒有的細胞都加入了遊戲玩家的行列.......

2022年,就連人工培育的腦細胞也會打遊戲了

難道是遊戲在科研領域的運用已經如此普及,亦或者這是科學家們為了吸引眼球而故意整活?

實驗室中的遊戲

用遊戲搞科研在幾年前的確是個能讓人側目的噱頭,有些業內人士也並不避諱這一點,但遊戲本身的一些特性的確讓它在一些特定的領域發揮著難以取代的作用,比如說近些年已經逐漸走入實用化的人工智慧。

前些年人工智慧與人類的對決經常集中在各種遊戲上,從西洋棋、圍棋到星際、DOTA,AI可以說是贏麻了。但問題在於,一個在遊戲上無往而不利的AI,似乎並沒有什麼實際的應用前景。

2022年,就連人工培育的腦細胞也會打遊戲了

哪怕AI在遊戲上證明了自己的實力,AI之間的比賽也很難給人類帶來觀賞性,玩家也很難從跟全方面碾壓自己的AI對戰中找到樂趣,至少它們帶來的直接價值並不能與其高昂的成本相提並論。

實際上,訓練人工智慧打遊戲是科學家在研製過程中檢查其發展水平的一種方式,因為遊戲能提供一個直觀且可以量化的標準,以分數或者勝率的形式衡量AI發展到了哪個階段,並且可以很方便地與人類的智能相互比較。

2022年,就連人工培育的腦細胞也會打遊戲了

而人類貪玩的天性也使遊戲的確成為了一把合格的智力標尺,《Pong》就是這把尺子的零刻度線,意味著遊戲所能檢測的最低水平智力,只要跨過了這個門檻,就可以從人類豐富的遊戲經歷中找到從易到難的各種遊戲來衡量AI當前的發展水平。

AI在圍棋、電競等項目上發動人機大戰之前,也是從《打磚塊》、《太空侵略者》等遊戲中一路打怪升級,經過研究人員不斷升級疊代、優化算法,探索過多種技術路線之後,才誕生了AlphaGo這樣能夠戰勝人類的AI。

2022年,就連人工培育的腦細胞也會打遊戲了

未完待續,請點擊第2頁繼續閱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