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一世紀以來,進入社會的年輕人遠比以往的打工人更加悲慘,他們的休息時間普遍比他們的長輩來得少。這點在程式設計師、工程師等熱門崗位上尤為顯著。他們每天都被困在單位與辦公室,在家管孩子的時間自然而然就少了,畢竟就算換天王老子來了一天也只有24小時。這正是「未成年人教育」以及「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這兩個問題的核心與根源。
所以我們要看清家長們的「甩鍋」行為。但家長心裡也苦啊,以前打工人一天工作8小時,現在我忙著996呢,我哪有時間管孩子?
這裡做一個細思極恐的假設:
某家長A,沒日沒夜地替遊戲公司打工,做出了某氪金換皮手游,獲得了高額的薪水。但由於工作,A疏於對孩子B的管教,孩子B沉迷於該氪金換皮手游,還偷家長的錢拿去充值……
四、遊戲需要正名
遊戲作為一個媒介,它本身是沒有任何傾向的,是好是壞全憑人的意志。它既能夠讓遊戲者放鬆一天的心情、在工作之餘卸下雜念,也能講述一個美好的故事,觸及靈魂深處,但同時它一樣可以讓一個人頭也不回地往裡頭氪金砸錢。
所以說,我絕對反對「遊戲是精神鴉片」這種論調,因為鴉片只能給人帶來沉迷和痛苦,但遊戲卻能夠發揮它積極、正面的影響。
但要發揮積極正面作用,除了需要廠商做出幾款真正優秀的遊戲,一樣也要加強對未成年人的監管。
就拿網吧為例,近五年網吧在各大城市已經全面鋪開發展,像是網魚網咖這種高質量的網吧也逐漸落地生根,我們對網吧也不再是「擠滿了未成年和菸民」的那種刻板印象。
網吧的去污名化,正是開始於它的正規與監管。當它無條件向未成年人開放的時候,顯然它是荼毒青少年的場所;但它正規經營之後,也是很多大學生與成年人線下一聚的好去處。
總結
一句話,如果要「救救遊戲」,恐怕就先要「管管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