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之繼承者:現實引力再沉重,我們也要仰望星空

2022-09-23     菁菁

美國人炸了。

成千上萬的人跪在街頭祈禱,掏出獵槍堵在門口準備和「火星人」打巷戰。報社、電台和警察局的電話被打爆,很多人昏死過去,心臟病發作。據調查,600萬美國人聽到了廣播,120萬人產生了嚴重恐慌,即便廣播中四次插入聲明說是科幻故事。

這個狠活兒的導演奧森·威爾斯後來向美國公眾道歉。「火星人入侵」事件一度給科幻小說招致罵名,但黑紅也是紅,無數普通人開始對這個題材產生興趣,促進了科幻小說的發展。

星之繼承者:現實引力再沉重,我們也要仰望星空

奧森·威爾斯接受記者採訪

1940-1950年代被公認為科幻小說黃金時代,培養它的沃土自然是美國,而屹立在美國科幻界頂峰的是兩位熠熠生輝的男人:羅伯特·海因萊因(Robert Heinlein)與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

作為硬科幻先驅的海因萊因是最早在小說中強調改編不是亂編的人之一,以一己之力拔高了對科幻作品科學準確性的寫作標準。他在1959年的作品《星船傘兵》中「動力裝甲」、「蟲族人族」、「宇宙爭霸」等概念對後世的一大票電影和遊戲產生了決定性影響。相信你在心中已經湧現出多個經典IP了。

上世紀中葉,新澤西州的一個小胖子是海因萊因的狂熱粉絲,受其影響頗深。後來他也成了作家,在2010年寫出了十大浪漫太空歌劇之一的《光逝》。世界記住了他的名字:喬治·R·R·馬丁。

星之繼承者:現實引力再沉重,我們也要仰望星空

不過《星船傘兵》因其影射的軍國主義也備受爭議

阿西莫夫在1942開始撰寫參照古羅馬帝國的《基地》系列,故事中未來的人類帝國已遍布250萬顆行星,時間跨度達到上千萬年,是一部真正的宇宙史詩。小說格局早已超脫英雄紛爭,而是著眼於整個文明的迭起興衰和社會在歷史進程的定位等維度。

1950年,阿西莫夫開始創作《機器人》系列。為了演繹出極具推理和邏輯性的故事,他建立了一套前所未有的行為規範,史稱「機器人三定律」。後世許多機器人作家都默認此為金科玉律,並在三定律的基礎上建立了機械倫理學科。

星之繼承者:現實引力再沉重,我們也要仰望星空

最後一位重量級角色,也是與前兩者共同組成「科幻三巨頭」的男人,是英國小說家阿瑟·克拉克(Arthur Charles Clarke)。一部《2001太空漫遊》讓他與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橫掃所有主流獎項。「黑色石板」旁,原始人「露西」將骨頭高高拋起,繼而變成一艘宇宙飛船的畫面成為永恆的經典。

克拉克對人類科技發展上升到哲思領域,認為這本書的所有想像都將隨著現實科技的發展而清除。還前瞻性地描繪了人工智慧對人類的反噬、對太空漫遊的實際設想(當時人類還未登月)等等。

星之繼承者:現實引力再沉重,我們也要仰望星空

黃金科幻固然大師迭出,但物極必反,它對科幻模式的過分統一也限制了科幻文學的發展。更重要的是60年代以後,人們看不出一絲一毫科幻的積極面。蘇聯衛星上天緊接著戰場太空化,核子能的使用引起了對核污染的擔憂。科技的惡果開始顯現,人類陷入空前迷茫。

在此基礎上,迴避自然科學、放棄硬科幻準則,對技術樂觀主義持堅決否定態度的「新浪潮」席捲世界。科幻作家第一次不再仰望星空,而是專注社會科學,對象徵主義、超現實主義和社會論理。這一時期的科幻作品開始向陰鬱、黑暗與末世基調轉型。

星之繼承者:現實引力再沉重,我們也要仰望星空

小沃爾特·米勒在1959年出版的《萊博維茨的讚歌》設想了全球核戰爭毀滅人類文明的後啟示錄世界,一群修道士在廢土的牛鬼蛇神手中努力保存人類文明的最後火種。這本書是就是《輻射》系列的主要精神文本。

1963年,菲利普·K·迪克(Philip K. Dick)的《高堡奇人》問世,描繪了軸心國統治世界的景象。而他更著名的作品《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則依靠對後工業反烏托邦、「高科技低生活」的刻畫,成為「賽博朋克」流派作品中的泰山北斗。

星之繼承者:現實引力再沉重,我們也要仰望星空

一曲雨中淚,何感傷離別

後來,就像死在大雨中的複製人,科幻式微了。

人們總結了很多原因,如科幻小說本身的同質化,遊戲等娛樂奪走了大眾眼球,書籍載體相對衰落,影視作品將文學庸俗化等等。但我認為就是兩極對抗結束,資本主義事實上取得勝利之後,世界範圍內的科技進展緩慢,經濟衰落和新冷戰格局的形成,讓人類愈加麻木空虛,不再對未來產生任何形式的期許和希冀。反而有一種「毀滅吧,累了」的幻滅感。

具體到個人,在這個理想主義徹底死去的時代,我們已經不可想像有人變賣家產,去西班牙與同志拋頭顱灑熱血的浪漫情懷。水泥殼子和鐵皮箱子或是其他標誌著社會地位的硬通貨封印了我們的靈魂,壓垮了我們的脊樑。賽博空間裡,人們被資本肆意操弄,在信息繭房中日復一日的攻訐,在表情包的海洋中讓表達能力加速退化。

未完待續,請點擊第4頁繼續閱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