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16日訊)大馬理科大學人口學與人口老化問題研究學者聶諾麗雅蒂表示,有關馬來人與華人生育率差異的主要原因是,各別文化對生育與計劃生育的看法不同。
她在接受《自由今日大馬》採訪時表示,馬來人很大程度上受到伊斯蘭教教義及其文化傳統的影響。
「馬來社群希望生育更多孩子,因為這與伊斯蘭教鼓勵增加先知穆罕默德追隨者的做法一致。」
「馬來人的價值觀和傳統也強調,希望孩子將來能照顧年邁的父母。」
「伊斯蘭教教義也強調,孩子是一種深刻的祝福,上蒼保證了孩子的生存。」
與此同時,她也說,華人社會傾向於優先追求財富,在生育方面有「重質多於重量」的心態。
「華人文化優先考慮的是孩子的教育,並強調財富和繁榮。許多華人家庭也傾向注重獲得更高的生活品質和個人滿意度。」
「華人社會中避孕和計劃生育的方法也有所增加,因為他們(更願意)根據自己的能力決定家庭規模。」
大馬生育權利倡導聯盟的鐘森培(譯音,Choong Sim Poey)醫生也對此表示同意,並表示華社往往優先考慮孩子的優質教育,而這需要高昂的成本,導致他們想要更少的孩子。
「更糟的是,在教育取得成果後,他們就被鼓勵移民,進一步扭曲種族平衡。」
美國中央情報局網站公布的數據顯示,馬來西亞的總生育率(TFR)在2024年已降至 1.73個孩子。
同時,一項去年發布的統計報告顯示,馬來人的總生育率最高,每名女性生育2.1名新生兒,而華人的總生育率0.8,印度人的總生育率為1.6。
總生育率是用於估計女性在育齡期間(15歲至49歲)平均生育新生兒數量的指標。
此外,聶諾麗雅蒂還表示,由於生活費增加,女性也投入工作崗位,這些年來我國的總生育率有所下降,而這兩者都是家庭規模的關鍵決定因素。
她引用統計局的數據表示,馬來西亞所有主要族群的總生育率均已下降,從2011年每名女性生育2.2名新生兒,下降至2022年每名女性生育1.6名新生兒。
馬來人的生育率從2011年的2.8下降到2022年的2.1。
「導致這三個族群生育率下降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兒童教育、房屋和醫療成本的增加。」
她也表示,政府必須解決生育率下降的問題,因為人口再生緩慢將加速我國走向老齡化國家,馬來西亞目前預計到2030年將成為老齡化國家。
「需要採取多項措施,例如提供可負擔的生育保健服務、實施教育計劃以提高對生育問題的認識,以及為面臨不孕治療困難的人提供財務支援。」
「加強重視父母身份、家庭和跨代之間的文化和社會規範也可以培養人們對生育的積極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