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大馬人在國外的實況,他們過得如何了?

2022-06-18     緣分

後疫情時代:大馬人在國外的實況,他們過得如何了? 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初的恐慌和混亂後,隨著疫苗在世界各國一輪又一輪的大規模全民接種,很多國家現已解除新冠病毒的限制措施,並將病毒視為一種地方病(epidemic),以「共存」姿態與病毒同在。

疫情爆發至今兩年半,世界也變了個樣,讓我們一瞥目前在國外生活的大馬人,疫情後時代的生活,與馬來西亞有何區別!

後疫情時代:大馬人在國外的實況,他們過得如何了? 尤燕琴 新冠病毒在英國似乎已成過去式。

在英國生活至少已有20餘年的大馬人尤燕琴表示,現在的英國生活方式已經恢復到冠病前的樣子,新冠病毒似乎已成過去式,出門在外,幾乎已沒有人會戴上口罩。

「遠的不提,就說剛剛結束的女王登基 70 周年慶典,所有的數字和照片都顯示,英國人的生活已經回到正常到不能再正常的時候了,幾乎與以前已沒有區別。」

有時候她出門在外,看看眾人幾乎都沒有戴口罩,讓她覺得自己是異數,「尤其是接孩子放學戴著口罩還會覺得不好意思,我們學校當然也有亞洲學生,一開始家長也堅持戴口罩,現在都不戴了。」

英國政府在今年二月執行「與新冠共存」新計劃。根據新計劃,在4月1日後新冠檢測陽性者將無需再自我隔離,政府也將不再追蹤密切接觸者,未完全接種疫苗的密切接觸者也無需再自我隔離等。目前,英國不再為普通民眾提供免費新冠檢測,但將繼續為年長者和易感人群提供免費檢測。

告別救護車笛聲 一切如常 她指出,英國人現在也沒人有興趣再關注確診及死亡數據,如今的民眾家常中已經不會提起新冠,也不再討論,想要了解疫情的數字發展還得自己上網查,這表示檢測還是有的,英國政府目前實施的政策是由確診者自行決定檢測及隔離,但有多少人在有症狀還會去檢驗及自行隔離呢?應該是少之又少。

之前全世界都在擔心英國這樣放寬,會不會又來另一波疫情?尤燕琴認為,和病毒共存是一種選擇,既然不可能做到清零,何苦費時費力費財和病毒糾纏不清。

「醫院的情況和死亡數字都不會騙人。上個月我帶孩子到倫敦一所醫院複診(孩子早產需定期複診),裡面的運作一切正常。急診室沒有堆滿求醫的病人,醫生沒有穿防護衣看病,沒有顯示生命跡象的機器滴滴響個不停,路上沒有以前常聽到的救護車笛聲,我所看的一切都是如往昔般正常。」

她在之前也帶孩子去看了全場爆滿的Frozen 歌劇,根本沒人戴口罩,除了她們一家。對她來說,現在的英國已與新冠病毒爆發前的日子沒有兩樣,而她也是非常坦然接受這樣的變化,「疫苗已起了很大的作用,日子總要恢復正常,我們要相信專業相信科學。」

後疫情時代:大馬人在國外的實況,他們過得如何了? 王家明

疫情後更注重個人衛生

前馬來西亞電台DJ王家明一家三口已移民到澳洲墨爾本10年及經營廚具生意,在疫情期間都無法歸國探望,「墨爾本是全世界封鎖時間最長的城市,在疫情高峰期間(2020年3月到2021年10月)總共封鎖超過260天。」

他指出,墨爾本政府的封鎖策略很嚴厲,也非常針對性,「在疫情初期,病毒還未變種,傳染力還沒有後來的強,於是採取的是零封政策,通常一進入雙位數就嚴格封鎖,降低確診數字後才開放,也因此墨爾本有好幾次是成功降到無確診人數後才開放。」

當時政府加快採購疫苗的速度,並大力推廣接種,在採取經濟與防疫平衡的狀況下,後期病毒變種後,深知無法再零封,因此封鎖的意義已經轉為Buy Time(爭取時間)以便達到70%以上的人民都接種,這樣一來,就算開放後確診,也大大降低死亡率。

而他本身是在今年5月才確診,但因為已經打了三支疫苗,確診的症狀輕微,就猶如感冒一樣。

只剩高危險群體保持警戒 「澳洲目前已經全面開放,除了比較高風險的地方如醫院、老人院、公共運輸等需要戴口罩外,所有防疫禁令都幾乎消除了。大家幾乎回復了疫情前的生活,商場內戴口罩的人非常少,各式各樣的群聚也已經回復正常。出國旅遊或迎接外國遊客,都幾乎已經回到疫情前的情況。」

之前若家裡有人確診還需要全家隔離,目前只有確診者需要隔離,屋內其它人都可以照常上班或上學,只需要佩戴口罩和增加自檢次數。

王家明透露,澳洲大部分的人都已經是鬆懈的狀態,畢竟大家都當做是地方性流行病來看待,只有小部分人,尤其是高風險人士,還是保持著警戒的態度。

「當然疫情也的確帶來一些習慣上的改變,例如老人家會儘量避免人多的地方,或戴口罩參與活動;大家幾乎都會更注重個人衛生,尤其是勤洗手。」

「就拿我的家庭來說,疫情前,我們習慣性每個星期都會到超市做日常用品的採購,疫情期間,各大超市都提供很便捷的運送服務,這個習慣到開放後還是改不了,反而覺得上網購買日常用品,再讓超市送過來,雖然要付運輸費,但也省了不少到超市找泊車位等時間和麻煩。」

而針對他在澳洲經營生意在疫情後的轉變,王家明表示,在疫情前公司已設好了網上銷售,但業績其實未盡理想;疫情的兩年,線上銷售在某一種程度上解救了無法開店的困境,培養了更多人線上購物的習慣。

未完待續,請點擊第2頁繼續閱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