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12日訊)馬華總秘書拿督張盛聞指出,面對後新冠疫情所帶來的挑戰,以及全球化下的不公現象,全球各地的立法者和政策制定者,需要通過更多的國際平台進行討論和互相合作,進而建立全球聯繫,共同為各自國家制定有效策略。
他說,當供應鏈因全球衝擊而中斷時,將帶來收入不平等。
他指出,在許多時候,如果局勢沒有獲得妥善管理,就會導致政治動盪,就像1998年印尼及目前在斯里蘭卡發生的情況一樣。
他敦促政黨、立法者和政策制定者更緊密的合作,以確保各國在危機時期不會落後。
張盛聞是代表馬華公會前往捷克共和國首都布拉格,參加於6月10日至12日舉行的第四屆亞歐政治論壇上,這樣指出。
他於11日在論壇上,發表題為「馬來西亞-歐洲的全球化經驗:過去、現在及後新冠疫情時期」的政策演說。
張盛聞說,像亞洲政黨國際會議這樣的平台,在非政府層面建立全球聯繫很重要。
「因為重要的政治人物出席了會議,他們會將我們的建議帶回各自的政黨,以制定有效的政策。」
他指出,雖然全球化在提高國內生產總值和人民收入水平方面使許多發展中國家受益,但也必須認識到開放貿易的負面影響。
「在數字時代尤其如此,事情可能在瞬間發生,全球衝擊可能對一個國家造成非常破壞性的影響,例如:波動的銀行和金融體系、政治體系、勞動力市場的衝擊、商品和服務價格的上漲、通貨膨脹等。」
「我們都容易受到全球化的影響。如果自由貿易和自由市場要生存下去,民主政治就必須讓人看到她在管理衝擊和破壞方面是有效的。否則,民主本身將受到威脅。」
第四屆亞歐政治論壇原定於2020年初舉辦,因新冠疫情而兩度展延至今。
本屆論壇主要討論三大主題:一、新冠疫情:歐洲與亞洲的教訓;二、亞洲與歐洲對全球化的觀點;三、歐盟與亞洲的未來關係。三大主題分別通過3個環節進行討論,
張盛聞說,馬來西亞的經濟發展軌跡有著悠久的歐洲元素,其歷史可以追溯至1511年對馬六甲的占領,接著是從1870年代至1900年代的英國殖民統治。這段時期的經歷,為當時的馬來亞政治結構和經濟格局都帶來了重大的變化。
他說,馬來亞在1957年獨立以來,則見證了更多的變化。馬來西亞在不到一代人的時間內,成為目前的中等收入發展中國家。
「馬來西亞自1992年晉身中等收入發展中國家以來,我們的人均收入增長了近4倍。這必須歸功於馬來西亞選擇向全球市場開放貿易,其中當然包括歐洲和美國。」
他指出,無可否認,全球化幫助了許多亞洲發展中國家,使數百萬人擺脫了貧困。
「然而,在發生全球性衝擊的非常時期,全球化也會帶來負面影響,例如1997年的金融危機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而目前最新的例子就是新冠病毒在全球各地的肆虐。」
張盛聞說,每一次不同的全球衝擊,都伴隨著許多破壞性元素,而可能導致一個國家需要長達數十年的時間才能消除。
「有時候,這些全球衝擊之大,甚至會導致政權更迭,例如1997/98年印尼發生的情況。」
他說,經濟發展放緩和失業率上升對低收入群體造成了直接影響,這將影響勞工談判的力度。
「這意味著,工人在爭取公平工資和更好的工作條件時,進行談判的力量將被削弱。例如,在疫情期間,許多迫切需要工作的工人轉向快遞公司就業。而且由於網購激增,許多工人不得不長時間工作。在某些情況下,公司利用這種情況侵犯了工人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