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12日訊)去年柔佛州金金河再三爆發污染事件引發熱議,大部分焦點落在環境及社區健康,鮮少人會關注肇事工廠員工處理化學廢料是最直接暴露在危害中,凸顯職業安全往往被人忽略。
博特拉大學醫藥與健康科學學院環境與職業健康學系高級講師侯薇雯博士指出,每次國內發生污染事件,政府及社會資源都專注在居民及學校健康,至於每天工作接觸化學物或廢料的員工卻得不到同等關注。
她接受《馬新社》訪問時說,根據1994年職業安全與健康法令,凡公司員工人數達40人,僱主必須設立安全與健康委員會,專門處理公司職安事宜,而有部分企業卻沒遵照法律規定。
她也是大馬註冊化學健康風險評估員,近幾年常到工廠做化學健康風險評估,發現許多中小型工廠不僅沒有職業安全與健康委員會,也對處理化學物的標準作業程序及維護職安毫無頭緒。
「許多家庭式工廠是接到職安執法人員警告後,才找註冊風險評估員到工廠評估。他們幾代人在工廠從沒被取締,甚至以為是換政府才受對付,事實上法律早已闡明,但沒被業者重視。」
侯薇雯侯薇雯提到,通常工廠接獲傳票的原因包括化學物沒有標籤、員工用著化學物時有氣體排放而吸入、或滲入皮膚,使用方式或機械設定不對,讓員工有更高機率暴露在化學風險中。
她認為,在我國,農民的職業安全與健康課題相對的被忽略,工廠員工有法律保障及可透過風險評估報告申請索賠社險,但農民包括在工業種植園的外勞是沒有任何安全網保護,若用大量農藥及化學物而身體出狀況,只能自行承擔。
「工廠做化學物評估是職安法令規定的,風險評估報告可以幫到員工索賠社險。見工廠員工與見農民是兩種不同感覺,農民沒有工廠機制及法律保護,通常也沒繳納社險,他們若出事就什麼都沒了。」
「每當發生農藥污染事件,大家只會一味指責農民,卻沒仔細想想農民為何用有毒農藥,他們也在典當自身健康啊。有沒有替代方式給他們?如果辛苦轉有機種植,又有多少消費者珍惜而願意給予他們支持?」
她希望國人在注重身體健康、食物營養及環境健康之際,也能關注職業健康,畢竟人生有一大部分時間是在職場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