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局總監莫哈末希爾米對《每日新聞》稱,由於城市地區,尤其是巴生谷地區的城市化和發展進程迅速,更容易受到極端天氣和雷暴的影響,如出現氣溫超過攝氏37度及有更頻繁的雷暴和龍捲風。
「極端天氣預報是在降雨、水和土崩以及特大暴雨發生率增加之後所作出,特別是在城市地區,甚至會造成洪水。」
城市雷暴更嚴重 他援引一項科學研究發現指稱,若與種植很多樹木的農村地區相比,城市地區的雷暴情況更嚴重,因為城市是一個風力集中的地方,周圍都是建築物。
「在厄爾尼諾現象影響下,1998年4月9日在玻璃市的楚屏記錄了大馬史上最熱的天氣,讀數為攝氏40.1度。」
除了洪澇,吉打和雪蘭莪在2014年也遭受了龍捲風襲擊。
此外,希爾米表示,除了工業造成的氣溶膠污染,被混凝土建築包圍的城市天氣會更加炎熱。
人口密度擴大極端天氣風險 他指,隨著首都人口增加,這種人口密度進一步擴大了極端天氣的風險。
「我國的年降雨量讀數無任何變化,但在短時間內發生的強降雨,相等於月均的雨量,導致引發洪災。」
另外,政府間的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披露,自前工業時代以來,全球陸地和海平面溫度提升了攝氏1.1 度。
「在大馬,我們也有一個基於陸地表面溫度的觀測系統,並發現該溫度每10年升高攝氏0.2度。這情況會導致天氣極端,包括在海洋區域會出現更強的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