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對患者來說,除了必須忍受長期冠病症狀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如何應付他人的眼光更可能是阻止他們求醫的真正障礙。
長期冠病患者體力大打折扣 日常生活須小心規劃 患上長期冠病會如何影響日常生活?
51歲的Anne Soh告訴《海峽時報》,她自從今年二月底患上冠病後,就一直覺得疲乏、精神難以集中,無法敏銳思考(頭腦霧蒙蒙,brain fog):
「我儘量通過電話安排工作,而不是和同事面對面開會。我也容易氣喘,因此必須把每一通電話間隔開來。」
另一名37歲患者Jillian Cheong則必須在早餐後小睡一陣子,才有體力吃午餐:
「我體力有限,不能透支。如果把每天的作息控制在身體可以負荷的範圍,我還能夠慢慢提高這個頂限。體力一旦透支,就會前功盡棄。」
Anne Soh為了接受《海峽時報》的訪問,前一天還必須特地休息不出門。
但對她來說,小心不透支體力還不是最難的一點:
「最難的是如何向他人解釋這種病況。有些人覺得你看起來沒什麼問題,但我的現狀和患上冠病之前完全不一樣。大多數人都能諒解,但還是一小群人質疑我說的是不是真的。」
長期冠病病患不求診 「出勤主義」是一大原因
患者的病情雖然複雜多變,但多數患者的症狀經過一段時間後,會逐漸消失。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每周有大約一至兩名病人因出現冠病期後遺症症狀而求診,但受訪的醫生均認為,實際數字很可能更高。
這背後的原因除了病人不了解長期冠病的症狀,或誤以為無藥可醫,還包括了「出勤主義」(Presenteeism)。
這種職場文化,也可能造成患上長期冠病的本地員工不敢表明病況,因此無法調整工作量,難以康復。
本地大腦健康起步公司Neurowyzr的聯合創辦人納夫·維傑(Nav Vij)認為,本地職場還沒做足應付長期冠病的準備。
維傑說,治療長期冠病,需要通過大腦健康測試和監測,幫助醫生做出正確診斷,以便僱主確認員工的確是染病,避免其職場表現受到負面評估。
美國衛生及公眾服務部已在去年將長期冠病列為一種殘疾。
巴納比·揚醫生表示,病患需要僱主和親友的支持,以獲得充分的休息,漸漸恢復日常生活,而不是對症狀不加理會。
長期冠病病患面對漫長的復健之路 長期冠病沒有一定的療程,必須按病患呈現的症狀而定。
國立大學醫院高級顧問Lim Jeong Hoon醫生表示,多數病患雖然在半年內就會痊癒,但少數病患的症狀可能持續超過一年。
這些病患可能因此限制自己的活動,甚至遭受足以讓他們無法正常生活的身心障礙。
本地的長期冠病患者,可以由綜合診療所轉介到國立大學醫院、黃廷芳醫院和國家傳染病中心的康復中心進行復建。
大家不妨留意身邊曾患上冠病的親友或同事,他們如果出現長期症狀,不妨建議他們儘快求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