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病人會覺得自己康復,是因為醫生厲害,懂得對症下藥,卻將護士的服務視為理所當然,認為醫院必須安排人無微不至地照顧他們。」從業23年的阿松大醫院(Assunta Hospital)護士長暨敦陳禎祿護理學院(Tun Tan Cheng Lock College of Nursing)首席執行員江秋燕在訪問時透露,護士的付出經常被視為理所當然。「醫生因突髮狀況,無法如期前來巡房、手術推遲、飯菜太淡、心情不如意等,第一個罵的都是護士。雖然已經跟他們解釋,但他們還是不接受。」她感嘆,護士很多時候會莫名成為各種事情的「擋箭牌」,承受病人的怒火。
偶爾病人因無法接受自己的身體狀況而亂發脾氣、丟東西等,護士也不能棄之不顧,而需陪伴對方直至情緒穩定為止,過程中經常需要忍受病人的謾罵。「他們可能會說:『你們這些沒用的人,出去!不想見到你們!』等,但他其實並不是真的要罵我們,只是情緒上接受不到自己的情況。」身為護士長,江秋燕能理解護士們無故承受不公對待的委屈。不過她認為,這樣的情況近年來因疫情而受到改善。
「以前我們會看到大部分病人都會謝謝醫生,鮮少提到護士,但現在慢慢在我們的面子書評價上,也會看到有病人說要感謝某某病房的護士,甚至是點名感謝某位護士,這樣的轉變是一種很大的進展!」她笑說,這樣的態度對護士來說是一種鼓舞,至少慢慢感受到自己的付出與努力有被看見,獲得病人的肯定。
私立醫院平均缺20%護士
敦陳禎祿護士學院作為馬來西亞首家私立護士學院,從1961年來為國內各大醫院培訓了不少專業護士。江秋燕指出,高教部允許學院每學期招收80名護理學生,一年最多160名學生。往年因工作機會不多,不少家庭會鼓勵孩子選修護理科,但自6年前入學率逐漸降低,每年報讀的學生平均只有100人左右,而去年更下滑至不到50人。江秋燕認為這是後疫情時代的「後遺症」。疫情前,許多人在看待醫護工作者時,總是會認為是一門值得驕傲的專業,卻不曾想過在疫情爆發時,醫護人員是首當其衝站在前線抗疫的一員。「尤其這樣的情況維持了這麼長一段時間,許多家長不想讓孩子冒險。」
以往,學院培訓的護士學生跟大專生一樣,畢業後可隨意到其他醫院任職,但在意識到醫護人員人手短缺問題後,學院在2018年改為只培訓為阿松大醫院服務的護士。「以往我們都一直在為其他醫院培訓護士,但現在我們(阿松大醫院)的護士都不足了,所以就不能為其他人『供應』了。」這裡的護理課程學費全免,但必須在畢業後在阿松大醫院服務5至7年半,在確保學生未來出路的同時,也解決了人手短缺問題。在私立醫藥作業小組(Cawangan Kawalan Amalan Perubatan Swasta,簡稱CKAP)的規定下,私立醫院普通病房的醫護人員與病人比例必須是1:2,而加護病房是1:1。換句話說,一間病房若有20位病人,一天3個班次,就必須有30位醫護人員,當中有45%必須是助理護士。而加護病房的所有護士都必須是擁有專科護理資格(post basic)的護士。
因需嚴格遵守CKAP規定才能更新經營執照,阿松大醫院會以彈性調派人手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偶爾,我們也會聘請擁有護士執照的自由工作者來值班,填補當天的人手問題。這些人都是曾經在醫院工作的護士,因各種原因離開,但願意以一星期工作幾天,朝九晚五的形式上班。」江秋燕直言,護士短缺問題並不是新鮮事,而各家私立醫院在看見這個問題後,也陸續設立自己的護理學院,包括雙威醫院、班台醫院、法蒂瑪醫院等。
對於公立醫院是否面臨人手不足問題,江秋燕並不清楚,但相對於私立領域,公立醫院的護士則不受CKAP的護病比(nurse–patient ratios)限制。她認為雖然一個病房內容納的病人人數較多,但每個病房都有不少醫療助理(MA)和實習醫生相助,可幫助減低工作量。
未完待续,请点击第2页继续阅读
{nextpage}薪資與工作量造成護士流失
「一些護士會在組織家庭後選擇離開這個行業,因為想要有更穩定的工作時間,可以陪伴孩子。」她分享,對於這類護士媽媽,醫院會傾向以兼職形式聘請他們,配以固定的上班時間,以吸引她們前來上班。對於護士領域面臨人手不足,她認為基於兩大因素,一來是工作量太大,薪資不高;二來是護士形象不夠專業。擁有文憑資歷的護士入行薪資大約介於2000至2500令吉,而學士資歷的護士則在2500令吉或以上。
江秋燕表示,護士在入職後需要不停地修讀各種課程提升自己,自我增值才能得到更多升職的機會,而這也意味著加薪的機會。否則,按照每年加薪約150令吉的比例來計算,工作三年後,一般就會發現薪資無法符合生活開銷。加上護士工作量不低,且需輪班甚至是超時工作,並非人人能堅持得了。加上,市場對於私人看護及居家護理有極大的需求,因此吸引了不少護士轉為自由業者。「當然,也有一部分是外流到其他國家,賺取更高的收入。」
「護士的形象在歐美國家是很專業的,他們有護理醫生(Nurse practitioner)這個等級,到了這個級別的護士是可以代醫生會診、開藥的。」她直言,相比起西方國家,亞洲國家對護士的影響仍未到達專業化,一般家庭仍希望孩子能從事醫生、律師、會計師等專業,而不會鼓勵孩子選讀護理課程。護士在很多方面受到限制,工作上必須得到醫生的批准才能執行下一步,導致一些病人認為護士只是「高級服務生」。「雖然我們有經驗,但我們只能在醫生來的時候告知我們的觀察,然後提出建議,但最終能不能批准還是要看醫生的決定。」
護理學院導師葉㚳妏補充,本地雖有護理碩士和博士課程,但僅限於學術上,而行業內並沒有護理醫生的課程可供資深護士繼續深造。「所以有些人寧願選擇去做研究,念博士,至少在做研究上不會有限制,可以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江秋燕明白這些限制可能會影響一個護士的士氣,認為自己「無能為力」,但現今的私立醫院會在內部推舉有能力的護士到更高的位置,譬如給予管理層位置、護理護士頭銜等,讓護士可以有更大的成就。「就好像我本身就身兼首席運營員(COO)的職位。」
大眾對護士工作不了解 護士局努力提升課程素質
「提到護士,很多人就會想到要幫病人洗澡、抹屁股等,覺得護士工作很髒、很累。但其實工程師、建築師的工作不也是體力活,一樣要到地盤巡視,弄到自己骯骯髒髒。」江秋燕認為,大眾會有這樣的思維是因為對護理工作不了解,加上可及度較低,沒有接觸的渠道。不過隨著各大醫院開始開辦學院,相信可增添護理課程對外的接觸度和能見度,有助於增添報讀人數。不過,凡是都有兩面,江秋燕認為在護理專業形象還未真正建立起來之前,這可能會造成各大學院招生的競爭。
馬來西亞護士局目前亦在提升本地護士培訓課程素質,希望藉此提升整個領域的素質,增添大家對國內護士領域發展的可造性。同時,大馬私人醫院協會(APHM)也將護士薪資提升納入即將來臨的會議議程中,期盼能從中做出調整。「現在的最低薪資都被調整到1500令吉了,作為專業人士,護士的薪水也必須有所提升。」
「希望在課程提升後,有朝一日我們能做到跟海外一樣,有護理醫生這個級別,讓更多人加入這個行業。」江秋燕希望未來能看到護理課程變得更普及化,可改變社會對這個行業的看法,並且吸引到更多年輕一代選擇從事護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