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前首相馬哈迪批評由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框架(IPEF),旨在「孤立」中國,並稱如果沒有北京,將不利於亞太區域經濟增長。
《南華早報》報道,美國總統拜登本周早些時候訪問日本時,啟動了由13個國家組成的印度-太平洋經濟框架(IPEF),他說這將有助於美國在包括供應鏈、數字貿易、清潔能源和反腐敗等領域,與亞洲國家進行更緊密的合作。
「美國總是想利用這樣的集團來孤立中國,」馬哈迪周五(27日)在東京的《第27屆日經亞洲未來會議》上說:「許多國家認識到,這不是一個經濟框架,而是是一個政治框架」。
IPEF的13個創始國包括美國、日本、印度、澳洲、韓國和紐西蘭,以及10個東協國家中的七個——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尼、汶萊、菲律賓和越南,它們加起來占世界GDP的大約40%。
馬哈迪表示:「中國為其他國家的經濟增長做出了貢獻,卻被排除在外」。他一直認為加入旨在對抗中國的框架,不會對東協各國的經濟增長有幫助。
馬哈迪:美國需學習與中國共存 馬哈迪在回答問題之前調整耳機。 (圖:美聯社) 圍繞中美關係,馬哈迪表示:「中國是馬來西亞的一個大貿易夥伴,我們不希望看到與中國出現任何緊張關係、任何衝突。我們希望美國能認識到中國就在那裡,它不會消失,我們必須與中國共存,中國現在比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要富裕」。
馬哈迪還表示,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第3次連任是可能的,並認為通過鞏固長期政權,中國可以在國際上發揮更大的作用。他甚至表示:「有些地方美國要(向中國)學習」
周五晚些時候,大馬現任首相依斯邁·沙比里在東京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會面。
日本外交部說,他們對印太經濟框架的啟動表示歡迎,並肯定了這個貿易組織在數字轉型、網絡安全、新興技術和供應鏈復原力等領域的合作。
日本外交部還表示,岸田尋求馬來西亞在實現「自由和開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方面的支持。這是日本和美國提倡的願景,以對抗中國在該地區的軍事和經濟崛起。
96歲的馬哈迪曾擔任馬來西亞第四和第七任首相,多年來被視為發展中國家的實際發言人,並經常批評西方。他在馬來西亞仍然是一個有影響力的人物。
他曾經領導希望聯盟在2018年取得了歷史性的選舉勝利,自從1957年馬來西亞獨立以來的第一次和平移交權力中,推翻了國陣政府。
時年92歲的馬哈迪成為世界上最年長的領導人,但希盟的政權只持續了22個月,就因內訌而垮台。馬哈迪在2020年組建了一個新的馬來族政黨,名為鬥士黨,以繼續反對新領導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