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21日訊)國家生活成本行動理事會(NACCOL)早前指,政府將推出「昌明大馬白米」計劃,以3種包裝,其中10公斤裝售價為30令吉價格,預計在下個月上市。
國家生活成本行動理事會(糧食)專案小組主席兼武吉甘當國會議員拿督賽阿布胡申在作出這項宣布時,提及「昌明大馬白米」將不分本地白米及進口白米,不同米種皆統一價格來出售,此舉引起各方的混淆,最終導致農業及糧食安全部秘書長拿督洛曼哈京出面澄清,本地白米新價格是賽阿布胡申的私人倡議,尚未獲得內閣批准。
對於這項白米計劃,馬來西亞雜貨商總會長方誌民認為,能提出不分米種推統一價格的計劃,本身就像派一個不知米價的「外行人」來搞米。
眾所周知,本地米與進口米的價格有一定的落差,特別是國家去年9月宣布調整進口米價格漲價36%至3200令吉,當時的10公斤裝的進口白米至少漲價4、5令吉,如今的進口米每10公斤售價是38至40令吉起跳。
本地白米方面,因政府有價格上的管制,即10公斤包裝的本地白米頂價為10公斤26令吉,因此進口米在去年漲價逾三成後,不少人轉向購買本地白米,這也導致我國市場一度面對白米供應緊張的問題。
他補充,本地的稻穀收購價已漲,因此不少米廠業者在收購及加工後的本地白米成本比所設的頂價更高,每公斤的成本價可能就要2令吉80仙,因此對許多本地米廠來說,政府規定的頂價(10公斤包裝本地白米售價26令吉)是會導致米廠虧本,因此減少生產。
為此,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對許多人而言,「昌明白米」是變相漲價,即從10公斤包裝的本地白米售價26令吉調至30令吉,但方誌民表示,不少人的確是這樣的理解,但官方說法是「提升」,即這款包裝未必都是本地白米,也有屬於比較昂貴的的進口米。
「那現在的問題是,原本售價26令吉10公斤包裝的本地白米,可以在這個措施下售賣30令吉,但這款30令吉包裝的10公斤白米又要有進口米,那是不是有可能辦到呢?接下來有誰會生產呢?」
方誌民表示,在這項課題上,他可以理解官方處於兩難,若要推行下去,政府可以發一些針對性的津貼、補貼給生產商,但監督必須要到位,否則也是「白忙活」。
他說,平民的生活成本提升,政府可以針對性補貼,需要找出根源,比如政府可以津貼本地稻穀來繼續推出26令吉10公斤本地白米,但監督必須做得到位,而且適時探討國家稻米公司的壟斷式合約,以讓白米市場更具競爭力。
他認為,官方要推出一個政策,必須要找米較、米商及相關生產商業者組織坐下來商量,本地白米成本提升應當如何處理、進口米又應當如何做,這些都是需要各米商來討論、達成共識。
他也與《東方日報》分享,糖廠供應商之前推出普通白糖(1公斤包裝售價2令吉85仙)與價格不受政府管制的精製白糖(Gula Putih Premium),此精製白糖的售價約每公斤包裝4令吉60仙。
他說,他當時詢問廠家詢問兩者的不同之處,對方表示精製白糖是經過更深層的過濾,質量和純度更高,此舉推出市場不久之後,結果自然是「翻車」。
「因換一個包裝就出售相差近一倍的價格,自然鮮少人問津,爾後糖廠就以『捆綁』的方式來強迫零售商以『2對1』的比例來購買普通白糖及精製白糖,執行期間的問題不斷,還有執法單位突擊檢查、開罰單給同業等,現在又不用配額了……」
他說,對於柴米油鹽這類日用品,零售商都是賺個蠅頭小利而已,但問題既然發生了,那麼政府就要去解決、探討問題的根源,若有一天搞到負責生產的米商、米較業者都無法賺到錢,米商不去跟農民買米來生產,打亂市場操作,那就得不償失。
另一方面,方誌民認為,解決白米價格問題需要有長短期的計劃,必須要去了解根源何在,尤其是目前稻穀起價,有利於農民的收入,而且還享有政府津貼,因此政府應該鼓勵更多國人研發更優質的種子、鼓勵更多農民種米,以應付大馬老百姓每月需20萬噸的白米。
他說,在令吉貶值下,進口米的價格肯定上漲,若本地白米足以應付市場的需求,那麼本地白米就可以保持在一個具有競爭力又相對廉宜的價格。
「政府也可以試一下研究合約、作出逐步的開放,不能讓國家稻米公司(BERNAS)壟斷,要開放讓幾家展『寡頭式』的良性競爭,這也讓老百姓能夠吃到更便宜的進口米。」
他認為,儘管前朝政府頒發給國家稻米公司10年的特許經營權,但政府可以研究或重新檢討合約,畢竟之前也曾花了不少錢來延遲或推翻東鐵、隆新高鐵等的合約,對老百姓那麼重要的白米,沒有不能夠檢討的理由。
他補充,大馬是一個熱帶國,現在是2季收成,但環顧全球的稻米情況,我國的白米收成可去到3季。
方誌民也以素有「雜交水稻之父」之美譽的中國已故雜交水稻育種專家袁隆平生前提高水稻產量解決了中國人溫飽問題來作為例子,並指大馬實際上不乏優秀的農業技術流人才,因有本事生產品質一流的樹膠、棕油、榴槤,有本事生產研發世界聞名的貓山王榴槤,沒有理由無法研發出更好、更多的白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