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大設施多不如地點便利 可負擔房屋需考量生活需求

2022-05-13

(吉隆坡13日訊)政府推行可負擔房屋計劃多年,讓許多「想要有個家」的朋友離目標更進一步,然而,房屋需求量增加與房屋過剩的問題卻在國內一同發生。

國大房屋社會學博士研究生林捷維指出,可負擔房屋雖空間大,但民眾更期望的是地點便利生活。

林捷維今早作客《東方日報》與國營電台Ai FM合作的《開講東方議題》時表示,可負擔房屋的主打群體還是中產階級(M40),而M40群體有能力買可負擔房屋,只不過買不到他們心儀的房子,他們會等待其他發展商提供更優質的地點,即便房屋空間較小,也會因地點好而做出選擇。

他指出,M40群體因工作與消費力等因素,使得他們對房屋地點等方面產生特定需求,所以可負擔房屋的規劃不能與人民組屋的規劃一樣。

「雖然可負擔房屋不可能落在黃金地段,但需要找到適合的地點進行,如靠近商業中心或捷運站等地點,而非工業區或人民組屋。一些可負擔房屋不過是人民組屋的加強版,除了房屋空間比較大並提供2個車位外,房屋就只靠近一些商店,兒童遊樂場,祈禱室等等。」

他表示,雖然成本因素必須對房屋的便利有所犧牲,但可針對群體的生活需求,減少修建豪華設施,以提高房屋環境。

「以雪隆地區為例,便有一馬房屋(PR1MA)、直轄區房屋計劃(RUMAWIP)、我的雪蘭莪房屋計劃(Rumah Selangorku)等可負擔房屋計劃公司。他們的房屋售價介於25萬至30萬令吉。」

「我明白因成本限制需要在地點選擇與環境上妥協,但可以犧牲類似游泳池等豪華設施,讓可負擔房屋設立在住宅區或提供公園等,也減少維護建築成本。」

他指出,人民對可負擔房屋的信心欠缺,像是對沒聽聞過的發展商所建設的房屋抱有懷疑,甚至聽聞一些可負擔房屋醜聞之後會產生遲疑,對買房後的保障感到擔憂。

他表示,基於以上因素也引發房屋滯銷問題。

「以一馬房屋計劃為例,在2017年的雪隆地區開放銷售約1萬1700間房屋,當中只賣出約2588間,即便在2019年大量推廣或促銷等商業活動,當年在全國提供銷售約4萬7038間的房屋中,只出售約1萬間房屋,而市場也難以消化其餘的3萬房屋。」

「這不過是單單一個計劃的情況,而其他的可負擔房屋計劃呢?」

他認為,如果維持這樣的局面,一馬房屋計劃將淪為白象計劃。

為此,他建議,整合市場上所存在的可負擔房屋計劃,並且回歸計劃初衷,讓家庭或弱勢群體優先申請可負擔房屋,將房屋建設在住宅區,使房屋環境更加便利。

「政府也需減少建設可負擔房屋的工程項目,或考慮提供房屋卷給符合資格的群體,讓他們選擇心儀的房屋,以此減少房屋過剩的問題,也能減輕政府實施計劃的負擔。」

《開講東方議題》—如何解決可負擔房屋計劃亂象?

嘉賓:林捷維(國大房屋社會學博士研究生)

主持: AiFM JC 勁程、淑霖、恩慈


相关文章

  • 港真東協 | 大馬高級教育文憑 美中100%及格率創高峰
  • 胡棟強:若面對叫囂還不出聲 愧對愛黨同志與支持者
  • 加快梳邦機場通關程序 交長:將向內閣建議採用自動通關閘門
  • 安美嘉批評團結政府「獨裁」 哈山卡林:指控太過分且不公平
  • 港真東協 | 大馬高級教育文憑 美中100%及格率創高峰
  • 【能吉里補選】消息:國盟候選人公布前兩天 里茲瓦迪才從伊黨加入土團黨
  • 陸兆福鼓勵長巴業者引進新科技 近期公布旅巴取締報告
  • 火箭堅定不移 倪可敏:用政績贏取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