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求了,別整你那MBTI測試了!」

2023-07-06

一場「標籤愛好者」的狂歡

也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起,我的社交媒體timeline就被四個字母的排列組合入侵了。

這些排列組合分別由EI-NS-NF-JP八種字母構成——據說,只要了解一個人究竟由哪些字母構成,那麼藉助神秘的「MBTI測試」,便可掌握那個人的性格、適合做什麼職業乃至是否能成為優秀的戀愛對象。

這些字母每個都有自己所代表的含義。就比如說「I」代表著內向,與之相對的「E」便代表著外向,如果你是個「J」人,那麼你就會是個像我一樣從來不拖稿的敬業打工人,如果是「P」的話,那麼你估計就是個思維天馬行空的重度拖延症患者。

依據這些特性循環往復,你便得到了一串完整的字母組合,再根據這些字母,你就可以對照著網上流傳的名人MBTI測試結果感嘆一句,「哇,我和xxx居然是一種人!」

而被莫名其妙地被划進了這個框架的還不只有現在的活躍人物,從馬斯克到馬克思,只要是個名人,即便已經入土了上百年,也有人想把他挖出來當個人格坐標參照物。

再進階一點,如果你被測出了某種人格,那麼你還會和一些莫名其妙的特性關聯起來,就比如說是否擅長打字、喜歡不喜歡吃冰淇淋,乃至平時愛穿哪個牌子的鞋子。

「因為xxxx怎樣怎樣,所以你怎樣怎樣」似乎也成了一些網友在生活中遭遇的常態,不知道你有沒有碰見過「以四字母鑒人」的朋友,反正我是碰見過。

不過最離譜的,還得當屬不少網民對一些人格的極端崇拜,這甚至演變成了一種「造神」的趨勢,那些鄙視鏈上游的人格仿佛已經成了現世人神,而處於鄙視鏈下游的人格只得向他們頂禮膜拜。

一言以蔽之,發展到現在的MBTI圈子,已經成了網際網路上的一場聲勢浩大的黨同伐異與標籤愛好者的狂歡。

而面對著此等怪現狀,我只想向他們發出震耳欲聾的吶喊:

「求求了,別再整你那MBTI了!」

為什麼我討厭MBTI?

MBTI(邁爾斯-布里格斯類型指標),一種以榮格劃分的八種人格類型為基礎,逐漸研究並編制而成的人格類型劃分指標。這個測試最早被用於幫助人們來判定他們所適合從事的工作——不過當真正應用起來時,它其實更像是一個人力資源管理者用來篩選應試者的工具。

但這些其實都無關緊要,就像前文中所提到的,真正令人討厭的並非是MBTI測試本身,而是借著它來用這幾個字母四處「貼標籤」的現象。

就比如在某些社交媒體上,不少朋友的ID或簡介已經被這四個字母淹沒,雖說給自己貼標籤總歸比給別人貼標籤更禮貌一點,但我還是覺得這麼搞實屬沒有必要,因為一個「標籤」遠遠概括不了一個活生生的人,而無論是在網際網路還是在現實中,我們總歸都是具體的人而非抽象的群體。

而臭名昭著的「MBTI鄙視鏈」,則更是一種令人想要緩緩打出流汗黃豆的玩意兒。

在這座人格金字塔中,ENTJ、ESTJ等人格坐落在鄙視鏈上層,被認為是最有機率在現實中取得成功的人格,像比爾蓋茨、李小龍,乃至於秦始皇和軒轅黃帝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像ISFJ這類「母親型守衛者」人格則處於鄙視鏈地板,被視為是幾乎與成功無緣的人物。

一些社交媒體上的網友還會劃分出更嚴苛的分類,像「NT」系便是高智識的精英,MBTI圈子裡的貴族——但如果你測出了「SF」系的特徵就要小心了,因為這個類型的人格則幾乎都處於鄙視鏈下游,日常被打上「蠢」「」等標籤。

弱智

說白了,這就像是一種賽博種姓制,依託於四個字母,你便可以快捷地識別出哪類人是人群中的婆羅門。

這似乎也影響了一些網友的交友觀,「只願意和某些特定字母的人交朋友」,便是MBTI測試重度成癮者的某種表現。在這種現象面前,我們似乎都被異化成了某串字母,從而失去了作為一個「具體的人」的任何特質。

更有甚者,已經將其用成了婚戀指南,這讓我已經在腦內構想了一個場景:以後相親雙方沒準得加個互報人格類型環節,像「我是ENFP,你是ESTJ,咱倆的匹配值只有30點,肯定不合適」這種話,也能成為新的拒絕理由。

從我個人的角度而言,拒絕這種簡單粗暴的16型分類還有一個理由,便是它有著和其他測試一樣「報喜不報憂」的純純褒義味兒。

就比如說我所測試出來的類型「建築師」INTJ,在描述中,擁有這種人格類型的人們天生的完美主義者、自負、學習能力極強、才能堪稱「創造性」、幾乎站在16型人格的金字塔尖——總而言之,非常牛批就完事了。

說實話,在剛得到這個結果時,我的確是有點「飄了」,畢竟不說每條全占,只要自己能沾個一星半點也算不錯了。

這種「MBTI帶給我的自信」,一直持續到我看到了一位朋友發表的帖子,這種似乎「完全符合INTJ傾向」的自負勁兒直接給我干沉默了。

總而言之吧,其實無論你測出來是什麼人格類型,測試結果也大多只會給你極端褒義的反饋:有人是天生的領導者、有人是思想飛揚的學者、有人是諄諄教誨的教育家,但相比之下,測試本身卻很少去批評你流露出的負面特質。

這似乎自然地將人們導向了一種「自滿」的情緒,並且固化了自己的缺點,就比如說缺乏自省、傲慢、自閉等等。它就像是充當了一種麻醉劑,讓人們安慰自己「我就是這樣的」,從而去拒斥那些帶有批判性的建議。

未完待续,请点击第2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而對於那些優點,我也只能說是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

有一種心理學現象,名叫「巴納姆效應」,它所指的大概是「人們會將一些十分模糊而普遍的人格描述,認為是針對自己的描述,而且相當準確」,就比如說占星與算命,大機率運用的就是這種心理。

下面舉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我的同事阿翻老師,在測出自己是「ENFP」後,他就直呼測試里的那些描述對它而言「全中」。

然而這些描述也未免有點模糊了,就比如「你有變得毫無組織性的傾向」「對缺乏獨創性的人沒有耐心」,我敢保證起碼半數以上的讀者多少也會覺得這些句子用來形容自己也算貼切。

總而言之,與其和這些拼湊起來的字母打交道,我更喜歡直接去通過一個人的言行來了解他,用句老話就是「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不過對我而言最驚悚的,可能還是如果真按MBTI測試的結果看,那麼我似乎明白為什麼阿翻老師平時這麼喜歡找我說話了。

讓MBTI回歸MBTI

其實儘管我們如今提到「MBTI測試」,似乎總會下意識地認為這是代表著科學的正經心理學研究,但它還真沒那麼高的權威性。

MBTI指標由伊莎貝爾·布里格斯·邁爾斯和她的母親凱薩琳·庫克·布里格斯一同制定而成,但這兩位均未接受過嚴肅的心理學教育。女兒伊莎貝爾是位偵探小說作家,大學學習的是政治學,母親布里格斯大學拿的則是農學學位,後來當了名教師。

在上世紀美國「大蕭條」時期,伊莎貝爾由於沒有收入,因此整理了母親的資料,逐漸匯總建構了這個我們如今所熟知的體系。

後來這項測試受到了美國戰略情報局與一些學院的青睞,被不少公司用來進行招聘與提拔的「決策管理」——說白了,這就是一種被人力資源部門用來篩選、管理員工的工具。它真正所做的事情並非讓人們更好地認知自己,而是一種強調了員工服從紀律,將人們「螺絲釘」化的理論商品。

借用自然雜誌銳評MBTI測試的一句話,「透過所有這些散發著光芒的自由主義表面,MBTI深藏著一顆極度保守的黑暗內核。這是一個維持現狀的工具,而不是改變社會的工具。」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MBTI的「二分法」也備受爭議。

就比如說其中的字母「E」與「I」,通常而言,在測試中你的回答越內向越會傾向於「I」軸,越外向則越會傾向於「E」軸,但如果你恰巧在二者之間的話,那麼MBTI測試基本就沒法貼切地歸納你了。

它只能強制性地給你劃分到某個維度,而這種「非此即彼」的情況幾乎是MBTI無法規避的問題。

當你的心情有一定變化時,MBTI測試往往也會給你帶來不同的測試結果——就像我的同事Mega傑尼龜老師,從INTJ到ENFP,似乎中間也只有「上了個班」的差距,在統計學裡,這種情況一般被稱為「複測信度低」。

而MBTI測試為什麼這幾年突然爆火起來了呢?當我在網上隨便一搜就搜出了一堆付費測試廣告後,似乎也就釋然了,畢竟對不少人來說,這就是門能賺錢的生意。

那麼,MBTI測試到底有沒有它存在的價值呢?其實我覺得還是有的。

就像它所標註的各種類型:內向或外向的、著眼未來或專注現實的、富有情感或理性優先的......它對我們而言真正的意義可能在於它告知了我們人各有差異,即便有時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會被視為人群中的異類,但我們仍是「正常」的人。

不過隨著這些人格的受污名化,它不僅沒法讓我們包容地看待個體間的差異性,反而加深了人們之間的刻板印象,讓大部分人顯得更抽象了。

而讓人復歸為人,則從停止給別人「貼標籤」開始,如果一定要貼的話,那就給我貼上「IMLSP」吧。


相关文章

  • 這款主打氪金模擬的《中國式網遊》,把所有網遊玩家都逗樂了
  • 《絕區零》Fami通評分34/40:視覺與打擊體驗俱佳
  • 國產像素RPG《菲爾納傳說》最新PV發布
  • 雙子測試還未結束,《三角洲行動》又更新了?
  • 這款主打氪金模擬的《中國式網遊》,把所有網遊玩家都逗樂了
  • 崩壞星穹鐵道2.4什麼時候更新
  • 原神他們行過的天空任務怎麼做
  • 原神基尼奇聖遺物怎麼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