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國內教育工作者熱衷於向中國、台灣等地取經,個人最早有印象的是上世紀末在董總的引進下,被大家奉為圭臬的魏書生老師,後來的二十餘年來凡事有名師都會受到我們的關注,大家一窩蜂的擁抱所謂的名師,希望從他們身上找到最有效的教學理論和方法,將這些名師視為解決國內教育問題的解決方案。
除了中港台地區外,美國的STEAM、芬蘭的教育體制等都是我們取經的對象,這些年來大家東抄抄,西看看的,也不知道有多少的名師,也不記得又多少的理論,至今我們仍然渴望有更多的名師和教學理論來支援我們,卻沒有人在問我們這些年來到底是不是真的學到了什麼,更沒有人在意我們是不是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教育之路。
所謂教育,是各個地方的社會文化條件底下形成的一套體系,這背後涉及的包括教育制度、社會階級、經濟條件等因素磨合才出現的結果,只有在其社會中才能夠發揮最大效益,我們可以參考,但絕不可能直接複製應用,畢竟抽離了原本的社會情境後,可能就只得其形而不得其神了。
很無奈的是這種得其形不得其神的情況卻是日益普遍,比如十幾年前開始出現的《弟子規》文化,到底是以人的道德修養為本,還是奴性教育的濫觴就充滿爭論,不少推廣弟子規的單位都是直接把中、台的教材和教學方法直接複製使用,不只是教材遣詞用字與本地不符,教學方式也不完全適合國內的情境,但在大家深入探討之時,卻對其中的為什麼講不出一個所以然,使得不少人都對這種模式產生懷疑,甚至反感。
近年來不少學校引入了所謂的成年禮儀式,在網路上也引起了一番討論,很多人都在討論十八歲的轉大人的階段給父母下跪奉茶的做法是否合時宜。其實成年禮儀式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在十八歲成年之時要記得父母從小含辛茹苦的栽培,在成年後不忘父母的教誨,這是這種以中華文化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儀式。
Advertisement
只是在馬來西亞的社會脈絡下,我們一直都沒有這種儀式,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感恩和孝敬父母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從來就沒有在大庭廣眾公開的成年禮中下跪奉茶儀式,這使得大家產生一種得其形不得其神的感覺。
這種問題的產生正好就是我們長起來只求快速解答的結果。或許我們應該深入的了解成年禮背後的精神與意義,並且從馬來西亞的社會文化脈絡下設計一套屬於我們的儀式,就不會出現上述的爭議,畢竟下跪儀式在今天的馬來西亞社會而言顯得有些彆扭不是嗎?
馬來西亞華人社會在近百年的發展下,已經形成一套屬於本地的生活方式,即使中國與我們的關係深遠,但如今也早已是兩個不同的社會文化,期許未來的教育文化工作者在向國外取經的時候,要多反思國內的特殊情境,調整其中的儀式與內容,將落差減到最低,才能夠最大化成效,從中達到教育推廣的目的。
黃瑞泰 獨中老師、隆雪華堂文教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