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7國魚乾驗出微塑膠 日本產臭肉鰮含量最多

2022-05-03     緣分

亞洲7國魚乾驗出微塑膠 日本產臭肉鰮含量最多 (高雄2日訊)台灣的中山大學研究團隊從泰國等7個亞洲國家出產的14項魚乾產品中驗出微塑膠,以日本產臭肉鰮含量最多,台產丁香魚乾則平均吃31條就可能攝入1個微塑膠。這項研究結果登上國際頂尖期刊。

根據中央社報道,國立中山大學今天表示,研究團隊從泰國等7個亞洲國家出產14項魚乾產品中,分別驗出微塑膠;分析發現,其中將近80%是塑膠纖維、其次是塑膠碎片,種類以聚乙烯(PE)為主,研究結果獲國際頂尖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刊登。

研究結果指出,各國產品中以日本產「小鱗脂眼鯡」(俗稱臭肉鰮)含量最高,平均每隻魚就含有2個微塑膠;泰國產的丁香魚(側帶小公魚)則含量最少,平均要吃超過500隻小魚乾才可能會吃到微塑膠。

至於台灣常見的丁香魚乾,平均食用31條魚乾就可能意外攝入1個微塑膠。其餘國家產品平均會攝入1個微塑膠的小魚乾食用量為,越南14隻、韓國8隻、中國及斯里蘭卡約3隻。

微塑膠或來自廢水排放

Advertisement

微塑膠如何進到小魚乾中?研究團隊說明,可能是來自廢水排放,或海漂垃圾主角「塑膠」,降解後進入海洋生物體內,透過海鮮產品進入人體。雖然微塑膠在小魚乾的含量可能會受小魚的種類和大小的影響,但研究發現微塑膠已存在不同國家漁產品。

中山大學海科系教授兼海科院院長洪慶章指出,小魚乾是亞洲非常普遍的開胃小菜或零食,主要以鯷科及鯡科魚類製成,這些濾食性魚種主要以水中藻類及浮游生物為食,容易在進食時攝入細小的塑膠微粒,並累積在體內;西方國家主要食用魚片肉,因此鮮少接觸容易累積微塑膠的鰓、腸胃及內臟,但亞洲人在食用小魚乾時卻是整尾食用,增加消費者攝入微塑膠的風險。

呼籲減少塑膠用量

洪慶章說,這些海洋微塑膠除了會影響海洋生物生存外,最後還是回到人類餐桌上,目前對人類健康的衝擊還不是很確定,是未來急需研究的課題。他也呼籲減少塑膠用量、確實回收,避免更多塑膠製品進入海洋環境。

研究團隊包含,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斯里蘭卡籍研究生Nathangi、博士生Veran、博士後研究員陳煦森、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密爾瓦基分校教授郭勞動、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助理教授黃柏榮及斯里蘭卡斯里賈亞瓦德納普拉大學教授Kamal等。

  • 紐西蘭海平面上升速度 比預測快了2倍
  • 中國發現1.2億年前真獸類新物種 揭秘聽覺器官關鍵演化
  • 美疾控中心:部分不明肝炎病童帶皰疹病毒
  • 研究:狗的行為不是由品種決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