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這20多年來每月到訪中國處理業務,多位友人問,究竟中國什麼時候開放入境。
「應該快了......估計7月中旬後吧......」我淡定的說。
但許多親友的反應,引發了我對馬來西亞和中國抗疫工作的思考:面對疫情,我們應該清零,還是躺平?
各國國情不同,我們很難把自己的標準用在他人;中國的抗疫牽動全球經濟,它的措施短期內可能引發民怨,但最後的抗疫勝利,必將帶來豐厚的成果。
Advertisement
「計劃趕不上變化。原本訂了3月飛廣州的,後來延至4月......現在獲通知暫定5月中旬......」年頭回吉隆坡過年的老友KC GAN,至今還無法返回中國工作。
「......爸,幾天前查詢5月廣州飛吉隆坡單程機票9萬多人民幣(約6萬令吉)現在沒了,6月的顯示還要6萬多(約4萬令吉)單程......太貴了!」在順德元生公司負責供應鏈管理的小兒圳宇傳來訊息。
每月線上會議里收到中國公司生產工廠傳來信息,彙報透露上周我們倉庫被封的消息,但當天嚴密檢測工作後就恢復正常。可見中國面對疫情的雷厲風行以及高度效率。換了其他國家,恐怕企業要面對更大的考驗。
中國抗疫專家鍾南山院士認為,中國當前形勢下,「完全開放是不適用的,動態清零是可取的,但要進行逐步開放的政策」。這席話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
我們都關註上海的情況。儘管疫情影響民生經濟,但大部分上海人仍然不棄不離,相信災難必將過去。
「正如全世界每一座偉大的超大城市一樣,當下正在受苦的上海需要的是更多的理解、更多的支持和更多的包容以及建設性的建議。上海拒絕躺平,上海承擔著自己的拒絕外溢的責任,上海正在重生!」上海的年輕書法家陳俊華面對疫情困擾,但仍然深愛他奮鬥了30年的城市,不會離開。
老友小黃也對中國與美國的抗疫工作提出另一種解讀。「如果用全球確診人數與因確診而死亡人數比較;美國確診人數快一億人而死亡人數超過百萬。馬來西亞的確診人數440萬,中國只有21萬。簡單來說,大馬患者是中國的21倍,美國患者是中國的391倍。......一個上海的長住人口與流動人口3000多萬相等於我國總人口了。要管理上海的疫情非常困難。因此,就數據來看,中國的管控雖影響民生經濟,但保住了大部分人的生命與利益,必須肯定它的成績,而不是冷嘲熱諷。」
住北京曾經當記者的廣西薪玲小妹回應:「新冠疫情爆發已經三年了。我們也算經歷過大大小小的各種病毒和疫情。對於共存和清零這兩種觀點來說,這些工作不是二選一這麼簡單的。我覺得,共存的心態要有,但是也要注意節奏性清零。對於防疫本身來說,動態清零我是贊成的,因為不僅要看到醫療資源集中的一線二線城市,還要看到更多偏遠的農村,如果大規模爆發,不僅僅是醫療資源被擠兌而是醫院不堪重負。
我覺得大家並不是反對清零,吐槽和排斥的是為了達到動態清零給大家帶來生活的不便。辯證來看,動態清零的同時,如果能保經濟、保生產,時刻想到解決人民的生活問題,大家都會舉雙手雙腳贊成。現在搞一刀切,為了防止傳染,把大家封在家裡不動,農民不能出來春耕,工人沒法出來工作,外賣也沒有人來送米送糧,犧牲短期利益的方式,最終也會傷及長期利益。
在認清疫情下也要保經濟促增長的情況下,對重點區域集中封控,對可控區域及時恢復生產,這樣局部清零和總體長期共存的方式更符合當下的情況。」
綜觀各方的點評看法,包括在中國負責企業經歷的元生人、外資好友、新加坡的偉哥等......對於中國政策給予信任和肯定、更關鍵的是見中國人民對自己國家的熱愛與高度信任是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強勁力量。我深信、中國將再次讓世界刮目相看,讓世界讚賞。
林春發 亞太清華總裁工商聯合會監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