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剛開始做研究的時候,我跟我的研究主管都沒錢,很多人看不起我們,但我們也無所謂,只憑著一股傻勁在做。就是這樣的傻,才把基礎打穩。」提起自己的背景時,梁慧儀調侃自己傻,但或許也就是這樣的人,才能在做研究時一直保有前進的動力。
畢業於澳洲昆士蘭大學(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擁有電氣工程博士學位的梁慧儀,早年參與研究時便已開始從事數據處理工作,也就是的人工智慧。雖然20年前仍未出現人工智慧,但這類電信天線資訊分析便是人工智慧的開端。在那個2G剛要轉入3G的年代,仍有許多技術上的問題需要處理,而她的工作就是確保在多台手機同時開啟網際網路時,發送的訊息不會出現傳錯人的失誤,避免網路流量出現混亂。
「當時的其中一個研究就是學習如何將多輸入多輸出系統(Multi-input Multi-Output,簡稱MIMO)的方式採用在網際網路上。」梁慧儀直言,當時的電信大多採用單一天線,因此開始思考多重天線的可能性。於是,當時就此做了模擬實驗,驗證這個方式的可行性,但因缺乏資金,研究最終停留在模擬階段,並未繼續。「現在我們說的5G,用的就是這個MIMO技術。」談起這件事,雖然這個技術並非出自她手,但當年的想法得到驗證和推行,也是對她當時研究方向的一種肯定。
Advertisement
在拿到博士學位之前,她參與了昆士蘭大學舉辦的澳洲研究開拓者創新比賽,在一眾博士、教授參與的項目中脫穎而出,一度成為澳洲當地爭相報導的新聞人物。「很多人沒想到我一個外國人,還是一個未畢業的博士生,竟然能擊敗那些高資歷、經驗豐富的前輩,拿到這個獎。」梁慧儀笑說,其實她也沒想過會拿到這個獎,當時是沖著8000澳幣(約2萬4600令吉)的獎金去參與,「妄想」若能贏得比賽,就能結束因為缺乏研究經費而到餐館半工讀的生活。
「當時我的博士研究就是做資料信號研究,找出如何在一堆信號中找到對你最重要的資料。」為了參賽,她設法將自己的研究最簡化、現實化,套用在聼障人士的助聽器上。她直言,聼障人士在助聽器里會聽到周遭所有嘈雜的聲音,但這個技術能幫助他們找到想聽的聲音,讓聼障者也有聽到聲音的權力。當時學校用這個技術申請了專利,而她則用了這筆獎金飛到夏威夷出席研討會,分享這項技術。「生平第一次到夏威夷,多虧了這筆獎金。」
會報讀電腦工程系 竟是因為不會用電腦
「工程師給人的印象就是要曝曬在太陽底下、工作環境骯髒、粗劣,當初選擇修這門課時,家人都擔心我無法承受這樣的工作環境。工程是一門艱難的科系,要求學生具備戰略、分析和批判思維,還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談到當初報讀電腦工程系的原因,梁慧儀笑著表示:就因為不懂得用電腦。其實,早在她中學畢業後,父親就花5000令吉給她買了一台高端電腦,但當時的她連最簡單的Word都不會用,只能任由電腦積滿塵埃,而她也因此常被旁人取笑為電腦白痴。為此,她希望往後的自己能學會與電腦為伍。
未完待续,请点击第2页继续阅读
{nextpage}等待了兩年,遲遲沒有被本地政府大學錄取,加上那個年代的大專院校不多,她只能選擇2+2的課程,從本地私立學院直通澳洲大學。梁慧儀在本地修的是電腦工程文憑課程,殊不知昆士蘭大學並沒有這門課,只能從電腦科學和電氣工程中做出選擇,最終她選擇了同為工程系的電氣工程。除了文憑課程的基礎知識不怎麼派得上用場,當年英語水平不高的她根本不敢在外國人面前說英語,當然也聼不懂當地的英語腔調。「我們這裡的英語無論說得多爛,意思到位就好,但去到國外才發現英語差真的會有差異。」剛開始因聽不懂當地的英語,使她有好幾門課險些不及格,直至後來結識了新加坡的同學,從他們身上了解到新加坡人的學習態度,學會凡事先做好準備,這才追上了進度。
「說真的,新加坡人學習和做事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去學習,在研究方面也一直走在時代的尖端。」提起研究,梁慧儀坦言早年在新加坡私企工作的那段經歷,讓她對市場的需求變得敏感,研究方向也變得更實在、更接地氣,而非天馬行空的想像。即便如今在大學裡任職管理層,也未對她的研究造成任何影響,仍會按照社會的需求去做研究。「偶爾遇到瓶頸時,我也會去看一下新加坡現在在做什麼類型的研究,這樣才能追得上時代的步伐。」
梁慧儀形容自己是一個「坐不住」的人,與一般總是待在室內的研究人員不同,她需要多到戶外及人群走動,從中尋找更多研究的靈感。「沒有靈感的時候,可能一兩個月我都做不出一個東西來,但靈感來的時候,一般都會有很震撼的結果。」她透露,自己曾鑽研過睡眠障礙者的腦電波,從中分析他們在晚上的腦訊號是什麼,用這些數據協助醫生更準確地做出診斷。
梁慧儀的研究生涯隨著她做的研究,也從電子工程慢慢介入生物醫學工程領域。如今她除了致力研究工業革命4.0、無線傳感器網絡、超寬頻、無線通信,亦在研究各種基於腦部信號(EEG)中用於信號調理和分類腦信號處理。現在,她又開發了步態分析系統及上肢跟蹤系統,並將其授權給醫療保健公司,期盼這些生物醫學信號的提取能幫助醫學界達到突破,讓行動不便的人能有更高效的復建運動,更快恢復健康。「這些研究主要是幫助他們設計更多有效的復建運動,當然這些在市場上已經不是新的東西了,只是我們需要研究該如何做得更好。」她笑說,小時候總覺得讀醫的人都很厲害,如今能與醫生配合,也算圓了兒時的夢想。
加入協會與社團 幫助女性建立信心
「社會普遍認為女性是弱的,也毫無前進方向,在處理事情的時候很常會忽略我們的存在,也不會在乎我們的感受。」作為女性,梁慧儀坦言在這個以男性為主導的領域中,經常會遇到不公的對待,最常見的是不平等的機會和待遇。她直言,女工程師在這個行業必須比別人更刻苦,才能脫穎而出,但只要通過實踐和學習建立行業所需的重要技能,就能慢慢建立起自信心。她認為,建立信心是女性在這個領域站穩腳步重要的一環,這能幫助她主動參與活動,而非默默地等待被邀請。「當然,適應這些需要一段時間,但絕對是值得的。」
雖然梁慧儀如今已是國際女性工程師和科學家學會(INWES)副會長,也是東協、亞太地區和世界女性工程領域的領導,一直積極促進東協和全球女性工程師的發展,但早年的她是在懵懵懂懂的狀態下被選為馬來西亞工程師學會婦女組理事。「當時我只是想去參加這個聚餐,吃個飯,沒想到那天也是他們的會員大會,就有其他會員指著我說:「就選那個華人吧!」」吃頓飯莫名成了理事,但這個契機也讓她有機會了解到女性在工程領域遇到的各種問題與不公。尤其後期接觸了亞太和東協女工程師,才理解到與他囯相比,本地的女性實在幸福多了。
「她們在那裡沒有尊嚴,也沒有機會,但馬來西亞早年還有政府定下管理層必須有30%女性的規定,明顯看到職場上的女性待遇有改善,女性高層也慢慢變多了。」她認為社會需要改變,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STEM)領域若長期缺乏女性,將會對國家發展帶來一定的影響。因此多年來,她積極推動各種青年工程師工作坊、工程技術比賽、性別平等活動等,期盼額能讓更多年輕女孩接觸這個領域,並且鼓勵她們隨心而行,糾正她們在刻板印象下受到的思想影響。
三次提名 終獲世界工程師組織聯合會認可
日前,她獲得世界工程師組織聯合會(WFEO)頒發卓越世界女工程師獎,成為大馬首位獲此殊榮的女工程師。「在這之前,我已經被提名過2次了,所以這次並沒有抱太大的希望,只是抱著自我提升和自我挑戰的心態參與。」此次獲獎實屬意外驚喜,梁慧儀笑說,這個獎項代表著她在幾年來所付出的努力受到認可,所有的挫折、自我懷疑都得到了印證。
「這次獲獎忽然成了眾人的焦點,我的個人網頁因流量太高而癱瘓了5次,也很意外能收到元首及元首後的賀詞。」梁慧儀表示不會沉溺在榮耀之中,如今更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繼續在這個領域發光熱,貢獻自己的專業技能,創造更多的科學發明。同時在工程界推廣平、多元和包容性(Equity, Diversity and Inclusion,簡稱EDI),期盼這個領域能突破年齡、語言、性別、社會地位限制等其他刻板印象所帶來的不公。
隨後,她將應邀代表英國工程技術學會技術理事(IET)及WFEO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舉辦的第11屆國際非政府組織論壇,確保EDI能在工程界良好地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