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交」是澳門的古稱之一。澳門廣東人居多,大家想當然「馬交」是Macao的粵語音譯,究其實澳門亦有閩南方言群,南端的天后廟(阿媽閣)即為福建漁民所建,而閩南話Macao文讀音亦為「馬交」。1905年英殖民官員菲爾斯通(H. W. Firmstone)提到Macao Street便稱,粵語稱之Ma-kau kai(現今粵語發音為gaai),閩南話稱之Ma-kau koi(新加坡閩南話發音)。
菲爾斯通還附註一說:「我無法圓滿解釋這個街名(指馬交街)。我被告知華民喚作馬交街,是因為很多澳門人住在這裡,但華民知曉Macao即是O-mun(澳門粵語發音),所以我不認為那是一個正確解釋。最有可能源自馬來話,因為馬來人把廣東人喚作Orang Macao(澳門人之意)。
何以廣東人會被稱作澳門人?或許唯一能解釋,就是廣東人多通過澳門港口出洋南來。檳城政府在唐人街(Penang Street)豎立的告示牌亦如是稱。在檳城,馬交街只是華民民間俗稱,實為喬治市最老街道Penang Street的中間一段,即Bishop Street 路口與 Market Street路口之間。
1900年Lo Man Yuk檳城中英文街名表提到,這一段街道店鋪多為廣東人開設,故閩南與粵語方言群皆稱之「廣東街」。與此同時,閩南方言群亦俗稱之Ma-kau ke(檳城閩南話發音),即馬交街也;而粵語方言群又俗稱之Thong-yankai,唐人街是也。問題在,何以粵語方言群屬唐人,其他方言群不是唐人嗎?Lo Man Yuk有此解釋,粵語方言群自居為Chinaman(指唐人),以與不同省份並視為外人的閩南方言群區別。
「粵妓聚居」之地
菲爾斯通語帶曖昧暗示,新加坡馬交街「曾是許多廣東女子的聚居地」,許雲樵先生則毫無忌憚直稱為「粵妓聚居」之地。在馬六甲, Java Lane被華民俗稱Ma-kau koi或馬交街,因此地亦為粵妓的聚居地,如同當時新加坡的馬交街。許雲樵先生亦稱,馬六甲馬交街因廣州妓女聚集該街故名。如此說來,馬六甲馬交街或仿效新加坡馬交街而得名?馬六甲馬交街現稱Jalan Jawa,基本上就是一條在巴剎邊的巷弄,如今多被華民喚作爪哇路而非馬交街了。
新加坡馬交街官名原為Hong Kong Street(香港街),但1889年H.T. Haughton便已點出,市政府命名的街道只有歐洲人稱呼而已,而華民、印度裔和馬來人稱呼的街名大相逕庭,並舉例華民很自然採用香港街、澳門街之類的街名。
然而,閩南方言群也把新加坡Macao Street喚作「保黎邊」(Po Le Pi),粵語方言群則喚之「玻璃士旁邊」,因為街道就在警察局旁邊,「保黎」或「玻璃士」即police之對音;H.T. Haughton又以閩南話記之「玻璃邊」(Po Li Pi)。無論如何, 1925年起新加坡Macao Street已易名Pickering Street(畢麒麟街),以紀念新加坡第一位華民護衛司(Chinese Protectorate),他是新加坡第一位通曉中文的洋人官員。
好了,很多朋友或許不知曉吉隆坡也曾有Macao Street,而且華民同樣俗稱之馬交街。說到這條馬交街,必須提及吉隆坡早年的大巴剎,這裡是1880年代吉隆坡市中心,其東邊是諧街(High Street)即今敦李孝式路,其西邊為當時通過水路來吉隆坡的巴生河渡頭。根據2015年Maganjeet Kaur 、Mariana Isa的研究,早年大巴剎前有兩條街即馬交街、福建街(Hokkien Street),甲必丹葉亞來的住家即在附近的巴剎街(Market Street,今Lebuh Pasar Besar)。
更確切說,富享盛名的海南餐飲「新盛南中西茶餐室」(Restoran Sin Seng Nam),前面那一段路昔日便為馬交街。當年有一個交通島,另一端那段路則為福建街。1928年開設的新盛南十年前結業,如今由「舊市場咖啡」(Kafe Old Market Square)經營。
未完待续,请点击第2页继续阅读
{nextpage}吉隆坡馬交街消逝
除了巴剎每日的買賣,賭檔、煙館、妓寨林立也讓周邊更加龍蛇混雜,時任英駐雪蘭莪參政司的瑞天咸(Frank Swettenham)看不順此區的髒亂及異味,1888年把大巴剎遷至不遠的羅爺街(Rodger Street,今Jalan Hang Kasturi),1985年改成現在的中央藝術坊(Central Market)。
吉隆坡馬交街、福建街之得名,顯然與粵語方言群與閩南方言群的聚居有關。然而,在吉隆坡的快速發展中,這兩條街僅僅風光了約莫十年。自吉隆坡大巴剎搬遷,1880年代中期馬交街、福建街即已消逝,原來的兩條老街合成一街更名Medan Pasar(美丹巴剎路),而原來的大巴剎則成為Old Market Square(舊巴剎廣場)。嘲諷的是,當年華民在吉隆坡最早開發,也是吉隆坡至熱鬧的這個地方,如今每逢假日竟成為外勞天下,甚至被冠上「小達卡」(Little Dhaka)之名。達卡正是孟加拉的首都。
除了檳城,吉隆坡、新加坡、馬六甲的馬交街,既為粵語方言群聚居,也與粵妓聚居有關連。必須一提,在這四大城市以外,原來雪蘭莪雙文丹(Serendah)同樣有一條Macao Street,而且亦離不開粵語方言群與粵妓聚居。根據馬來西亞歷史學會整理的Malaysia in History第24卷,早在1905年的雙文丹,相信馬交街北端已有日本妓寨。雙文丹哈侖重組村村長白振勛告知,早年雙文丹馬交街確有粵妓,不過地點應在後巷的Jalan Wayang,華民稱之「螄蚶街」或「屎坑街」。
官稱也好,俗稱也罷,當吉隆坡馬交街消逝、新加坡馬交街易名、檳城馬交街及馬六甲馬交街漸被淡忘,剩下的也唯有雙文丹馬交街,被樹葉半遮掩的一塊Jalan Macau路牌,似乎猶在訴說風與月的舊夢,曾經的前塵往事轉瞬煙塵飛。
雷子健 資深報人,已出版歷史紀實《誰殺了欽差大臣》、《誰救了手雷女郎》,以及地方小史《愛新村:雪州華人新村的美麗與哀愁》、《愛漁村:地圖上消失的海平線》、《沙登回眸:黑白年代的火紅記憶》等十多本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