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角色「越來越黑」的背後,是廠商與種族主義四十年的戰爭史

2022-12-29     菁菁

《種族清洗》(Ethnic Cleansing)是一款在2002年發布的FPS遊戲,遊戲的內容相當直白:玩家將在其中扮演一名「3K黨」(美國歷史上奉行白人至上主義的排外團體),在美國的貧民窟射殺黑人、墨西哥人與亞裔,遊戲的結局以玩家闖入「意第緒語(猶太人使用的口頭語言)控制中心」,並殺死密謀統治世界的時任以色列總理艾里爾·夏隆(Ariel Sharon)告終。

遊戲角色「越來越黑」的背後,是廠商與種族主義四十年的戰爭史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這款遊戲都算得上是挑釁意味滿滿。遊戲中的有色人種被刻畫成了十足的丑角,一些黑人還穿著印有「NIGZ」字樣的衣服,猶太人也一如既往地偷偷做著試圖「統治世界」的勾當。

更缺德的是,它在曾喊出「我有一個夢想」的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的紀念日發售,其售價為14.88美元,「14」代指白人至上主義者的十四字宣言,通常譯為:「吾人存亡、白人子女未來,務須守護」,「88」則是新納粹組織對「希特勒萬歲」的常用隱喻。

遊戲角色「越來越黑」的背後,是廠商與種族主義四十年的戰爭史

當遊戲正式發售之後,它很快成為了各大媒體口誅筆伐的對象。有人稱它「極其愚蠢」,也有人斥責這款遊戲正在「煽動仇恨」,在直播平台Twitch上,它很快成為了黑名單遊戲中的一員。但即便如此,大部分的輿論攻擊仍未對這款遊戲造成影響。畢竟相較於那些登陸各大平台的「正經遊戲」,這款遊戲的受眾幾乎沒有正常玩家,留下來的或許只有那些真正的「死忠粉」而已。

在《種族清洗》發售次年,又出現了一款類似的遊戲《白色法律》(White Law),讓玩家扮演一名美國警察通過與少數族裔的戰鬥來「保衛」自己的領土。它根據一部名為《特納日記》的小說改編。小說講述了一個北美的種族主義地下組織,通過控制核武器掀起了一場針對有色人種的內戰,並將戰爭擴展到全世界的故事。

遊戲角色「越來越黑」的背後,是廠商與種族主義四十年的戰爭史

站在這些遊戲背後的,是臭名昭著的美國新納粹組織「國家聯盟」(National Alliance)。就像其他的右翼團體一樣,它所持有的政治觀點也無非是反猶主義與白人至上主義的老一套,而相比於說他們是想要製作出有價值的遊戲,倒不如說電子遊戲在他們眼裡,只是用來宣揚種族主義思想的「工具」。

但對於不想在電子遊戲中成為受歧視對象的玩家來說,真正嚴峻的問題是這幾款遊戲並非「僅有」的種族主義作品,製作此類遊戲的開發商也不只是「國家聯盟」。自電子遊戲誕生以來,種族主義的幽靈就如同爛瘡一般附在了遊戲身上,從未離開。

裁決

把時間撥回1982年,一款名為《卡斯特的復仇》(Custer's Revenge)的動作遊戲在雅達利2600平台上發售。卡斯特是活躍在美國印第安戰爭期間的白人軍官,因戰爭中的屠殺與性侵害行為被稱為「印第安殺手」,在遊戲中,玩家要扮演卡斯特躲避障礙物,到達終點並做出一些「還原歷史」的行為。

遊戲角色「越來越黑」的背後,是廠商與種族主義四十年的戰爭史

相信單從描述上來看,你就能感受到這款遊戲的惡劣程度:《卡斯特的復仇》幾乎不加掩飾地直接展現了對女性群體的暴力行為,而且它反映的是最具種族主義色彩的屠殺與殖民時代的歷史。

這引起了聲勢浩大的輿論反擊,當這款遊戲的開發商AMI(American Multiple Industries)在紐約舉辦完遊戲新聞發布會的第二天,兩百多名美洲原住民聯合女權主義者在街上發起了反對這款遊戲的抗議遊行。

遊戲角色「越來越黑」的背後,是廠商與種族主義四十年的戰爭史

而它所招致的法律訴訟也很快隨之出現了,但這並非是人們想像中的正義制裁,反倒多少沾點「惡人先告狀」的氣息。

當《卡斯特的復仇》發售不久之後,紐約州薩福克郡的立法機關通過了一項決議:他們認為電子遊戲會促進犯罪活動,從而對薩福克郡居民的健康和安全構成「迫在眉睫的危險」。總而言之,這項決議旨在禁止一些遊戲在商場等公共場合出售,而《卡斯特的復仇》就是其中的一員。

遊戲角色「越來越黑」的背後,是廠商與種族主義四十年的戰爭史

遊戲的開發商AMI很快就盯上了薩福克郡的立法機關,並向其發起了訴訟,要求他們共賠償1100 萬美元的巨款。其中的100萬美元針對立法機關的決策對遊戲造成的銷量損失,1000萬則針對決議的推動者菲利普·諾蘭,AMI公司援引了美國憲法第一與第十四修正案,認為這項決議侵犯了憲法規定的言論與新聞自由權,即當局無法在不違背公民權益的情況下來監管這些電子遊戲。

未完待續,請點擊第2頁繼續閱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