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對於新加坡來說絕對會是一大衝擊,因為我國超過九成的糧食都是進口自外國。
以國人最不可或缺的主食之一米飯為例,大家購買或吃的可能普遍都是來自泰國、印度的大米,但其實新加坡也有自己的「國產米」!
基因優良適合我國氣候環境生長 國產米名為「淡馬錫稻米」,是淡馬錫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發的新品種糙米。
2008年,研究人員通過雜交種植,研發出世界上首個集合六種優良基因的大米品種。
在淡馬錫機構資助的一項試驗研究計劃下,研究員還成功讓淡馬錫稻米在社區生長。
稻米在研究院的溫室里發芽後,就被遷至淡濱尼5道第146座組屋旁,一個六層樓高的高科技垂直農場種植。
有別於稻田中種植水稻的方式,垂直農場採用新的種植系統,能將水分和營養輸送至每個農作物的根部。
除了能避免積水、減少伊蚊滋生,新種植系統還有助於省水。一般需3000升的水才能種植1公斤的稻米,現只需750升就足夠。
這種稻米產量很高,生長周期可縮短到四個月,一年可收成三次。
這批品種耐寒且能適應氣候變化,淡馬錫生命科學研究院將利用它們深究如何更持續性地種米,培植更有營養的農作物。
2016年,淡馬錫稻米的種子樣本,也被存入「斯瓦爾巴環球種子庫」(Svalbard Global Seed Vault),它是全球最大的稻種樣本存放設施。
該庫存有超過4000中植物樣本,包括豆類、小米及大米等,除了能作為其他種子庫的備份,也能在天災來臨時提供糧食,以備不時之需。
耐旱快熟面及牛奶
國際非盈利組織The Good Food Institute進行獨立評估就揭露,我國目前在東南亞擁有製作植物蛋白質(plant-based protein)的最先進技術網絡。
政府撥出1.44億元來研究及生產可持續城市糧食(urban food),並利用先進生物技術生產蛋白質等。
內政部兼永續發展與環境部政務部長陳國明早前指出,逾半數款項,即約7500萬元已投入至超過30項相關計劃。
我國在替代蛋白質方面的前瞻性思維,也吸引國際品牌來新擴展業務,包括了瑞士植物奶生產商Oatly和加利福尼亞酵母新興企業Perfect Day等。
2020年,本地食物科技公司NamZ也以名為「WhatIf Foods」的品牌,推出了一系列能適應氣候變化的產品,如快熟面及牛奶等。
這些產品是由原產地為西非的班巴拉花生(Bambara groundnuts)及辣木(moringa)製作而成,不僅營養豐富,製作過程中還能在無需吸收太多水分及肥料的前提下,耐旱及貧乏的土壤條件。
南大研究從菌類生產替代蛋白質
陳維寧領導的團隊正與業界人士合作,利用菌類製造含有豐富蛋白質及微量營養素(micronutrients)的替代食品。
他舉例,1500年代及1600年代,當馬鈴薯在美國面世時,歐洲原本心存懷疑,直到1700年代發生戰爭及饑荒時,這些想法才有所改變。
陳維寧說:
「這告訴我們,在面對可能發生的糧食危機,我們應該抱持預防性的方式,主動尋找替代食品……這能避免危機發生時出現驚嚇。沒人說危機明天就會到來,但隨著全球浮現緊張情緒,及食品生產需求持續上升,我們需要擁有更多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