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組屋清靜時段延長多一個半小時,真能解決鄰里噪音問題?

2022-11-22     緣分

讓組屋清靜時段延長多一個半小時,真能解決鄰里噪音問題? 紅螞蟻日前曾介紹過,本地一些國人的組屋生活,如何因左鄰右舍經常基於各種原因發出噪音,而令他們飽受困擾。

這些人的遭遇有一個共同點:

即便如何與肇事者多次調解及溝通,問題依舊未能獲得解決。久而久之不僅給日常生活造成不便,還有可能危害身心健康。

在新加坡,要解決鄰里問題,最常見的做法就是成立一個諮詢小組先聽取民意。

在解決組屋底層焚燒冥紙引起部分居民不滿的問題時,當局就成立了一個「焚燒冥紙規範行動聯盟」來給華社社群傳達一套社會規範。

要解決野雞數量過多擾民的問題,就成立「野雞工作小組」。

現在要解決噪音問題,政府就成立鄰里噪音社區諮詢小組收集反饋並提出建議。

小組於今年4月成立後,展開六個月的公眾諮詢,共超過4400名國人參與,收集反饋的形式包括線上與線下調查,以及焦點討論小組(focus group discussion)。

團隊甚至遠赴首爾進行考察,以深入了解該城市如何應對噪音問題。

小組上周末發表了一篇報告,其中就對「噪音」給出了兩大定義。

其一,是可被接受的噪音(acceptable noise),即居民無心造成或無法控制的聲響。小組指出,這包括日常生活中必要活動所產生的噪音,與此同時鄰居也積極採取措施,以減低滋擾。

其二,是不可被接受的噪音(unacceptable noise),小組的定義是,有意製造來打擾鄰居的聲響。如在一些情況下,鄰居並沒有試圖減低他們所製造的噪聲,或在清靜時段(quiet hours)進行聲音嘈雜的活動。

讓組屋清靜時段延長多一個半小時,真能解決鄰里噪音問題?小組展開六個月的公眾諮詢,包括焦點討論小組,以收集關於鄰里噪音問題的反饋。(聯合早報)報告指出,彙集了線上及線下調查的反饋,超過半數的受訪者認為,只要是在清靜時段發出的任何類別的噪聲,都不能被接受。

報告也涵蓋了針對如何解決鄰里噪音問題的幾項重點建議:

  • 授權指定機構管理鄰里噪音問題,當遇到不可被接受的行為時,可通過法律來應對及執行條例;
  • 延長「清靜時段」,從目前的晚上10點半至隔天早上7點,延長至晚上10點至隔天早上8點,所有居民須為他人設想,遵守此時間段;
  • 審核鄰里調解及收集相關證據的過程,以更好地處理因鄰里噪音而引發的社區糾紛;
  • 以分貝限制的模式採納一個定量噪聲標準,用以衡量極其嚴重的鄰里噪音案例;
  • 從一開始就主動與鄰居建立關係,對於以友好的態度互相理解將有所幫助。
多90分鐘的清靜時間依然不足夠? 一覽諮詢小組給出的幾項建議,最吸睛的方案應該是:政府或將把清靜時段延長多一個半小時。

然而,一些仍有異議的網民說,把晚間的清靜時段提前半小時,似乎也於事無補。

該網民說,星期一至五晚上,學生需要一些安靜的時間做功課,他因此反提議,能否再進一步提前周一至五的清靜時段,將周末的清靜時段保留在晚間10點開始?

讓組屋清靜時段延長多一個半小時,真能解決鄰里噪音問題?

另一名網民則說,可考慮將清靜時段提前至晚上9點至隔天早上7點,因為「我的鄰居晚上10點還在屋內四處跑動」。

讓組屋清靜時段延長多一個半小時,真能解決鄰里噪音問題?

也有網民認為,如果沒有嚴格執行,延長清靜時段會有效嗎?在他看來,這或許只是造成鄰居之間更多紛爭的導火線。

讓組屋清靜時段延長多一個半小時,真能解決鄰里噪音問題?

鄰里都是「閉門一族」,才是問題所在? 小組釋出的另一項建議,是呼籲居民打從一開始就主動與鄰居建立友好關係,有助未來雙方或多方之間的任何調節。

然而,如今大多數生活在政府組屋的人,鄰里的和睦氛圍已不及甘榜時代。雖然一些社區還是積極推廣甘榜精神,但國人與鄰居缺乏了解,也是真實寫照。

紅螞蟻發現,報告中就出現了下列這麼一段內容:

「在焦點小組討論中,許多人都同意,我們與鄰居建立牢固關係十分重要,因為這能有助於解決噪音糾紛。他們也認為,處理噪音問題的第一步,應是與鄰居溝通交流。然而,超過半數的線上調查受訪者坦言,他們不常與鄰居交流。」

讓組屋清靜時段延長多一個半小時,真能解決鄰里噪音問題?儘管多數國人認同,處理噪音問題的第一步應是與鄰居溝通,但超過半數的線上調查受訪者表示,他們不常與鄰居交流。(新明日報)如果大家本來都「閉門」生活,連在電梯里看到鄰居也當成是陌生人不打招呼,甚至連鄰居的樣貌都不大清楚,將來如果發生與噪音相關的問題,很可能也會因各自不熟悉也表現得很冷漠,使糾紛更快「升級」更嚴重的問題,最終也難以達成共識。

有網民就說:

「很懷念60年代至90年代,當時人們對彼此都很友善、寬容,也互相幫忙。現在已是『閉門』世代,那咳嗽、打噴嚏甚至放屁,會不會也被算在清靜時段內(需禁止的行為)?」

未完待續,請點擊第2頁繼續閱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