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閱讀
馬來西亞在第15屆國會選舉後陷入懸峙議會局面,這邊廂以前首相慕尤丁為首的國盟聲稱已掌握足夠議席籌組政府,周一(11月21日)的「斯里太平洋」行動卻又仿佛帶動了希盟及國陣結盟的「氣勢」,《亞視新聞東南亞》探悉,為了讓巫統放下戒心,促成國陣與希盟的結盟,行動黨在顧全大局的前提下,或選擇不入閣!
消息指出,慕尤丁其實早在周日(11月20日)向國家王宮提呈國盟的法定宣誓書,但有關宣誓書因牴觸跳槽法令而被國家元首退回。
「有關宣誓聲明是以國會議員個人身份簽署,這等於反跳槽法令通過前的」跳槽「行動,這與不久前通過的跳槽法令是有所牴觸的,所以國盟無法成立政府。」
在新的跳槽法令修正案下,一名議員若以某政黨黨員的身份中選後,加入其他政黨,或以獨立人士贏得選舉並選擇加入政黨,都被視為跳槽及必須懸空有關議席。
不過,有3個情況不被視為跳槽,即政黨解散或註冊遭吊銷;議員被開除黨籍;議員被選為國會下議院議長或各州議會議長後辭職。
所以按照目前局勢,國盟要組建政府,除非獲得國陣的支持,否則將難成氣候,要如何打破僵局,則取決於「造王者」巫統的選擇。
巫統避忌行動黨 消息說,以巫統主席為首的阿末扎希派系在與希盟主席安華的談判過程中,表達了對行動黨的避忌及不信任,並以「若要獲得國陣支持,行動黨就不能入閣」作為與希盟談判的籌碼。
行動黨過去在國家政策上對巫統的盜賊統治死咬不放,多番嚴詞雷厲做出批評,向來與馬來色彩主義濃厚的巫統不共戴天,這也是過去多次安華無法順利成為首相的原因。
巫統也在過去緊咬希盟是由行動黨主導的政治聯盟,如果巫統選擇支持希盟,則將等於巫統自我承認他們成為行動黨的棋子,這對巫統這個過去一直主導著馬來西亞政治的政黨而言是不能接受的,該黨多位議員包括原任首相依斯邁沙比里、原任高級國防部門希山慕丁都已經放話,不可能與行動黨合作。
「對巫統而言,和希盟合作的最大顧慮就是行動黨,如果一直無法解決這個問題,巫統可以選擇支持國盟,這樣的結果也不是行動黨所樂見的。」
因此在顧全大局的前提下,據悉行動黨領袖同意在成功組建新政府後不入閣,只扮演后座議員的角色,負責監督政府政策,確保不辜負選民的委託。
希盟在本屆選舉共斬獲82個國會議席,其中行動黨在所上陣的55個國席,贏得40議席,比率是72%,比上陣68個國會議席,一舉贏下了43席的伊黨69%中選率更高,是第二大的政黨假設真的為了聯盟政府的順利誕生必須委曲求全,做出不入閣的決定,勢必也將引起民間極大的迴響和反彈。
「但當下如果你不做出這樣的犧牲,就只能看著國陣選擇與國盟走在一起了。」
形同放棄行政資源 這也意味著,行動黨中選的國會議員在新政府中只扮演后座議員(Backbencher)角色,在國會下議院扮演集體左右不受歡迎政策推行或避免執政黨內部分裂的角色。
后座議員是西敏制國會坐在議會后座的普通議員,因執政黨內閣閣員,以及官方反對黨的領袖、發言人與影子內閣成員在下議院議場就座前排(前座議員(英語:Frontbencher)),其他議員相對就座後排,因此得名「后座議員」。后座議員通常是新當選或委任的議員,或已從內閣中離職的議員。
由於並非閣員或黨內重要人物,后座議員在國會的地位及影響力稍低。但他們可透過參與國會各個委員會(或成為召集人),滲入各範疇的立法程序;后座議員通常占據國會多席議席,集體行動下足以左右不受歡迎的政策推行或避免執政黨內部分裂。
針對這項消息,截至截稿為止,尚無法取得行動黨領導層的回應,不過有行動黨基層領袖受詢時表示,他們確實聽聞上述消息,但是一切必須以黨領袖的回應為主。
可能擔任非重要部門部長或副部長 較早前,雪州高級行政議員鄧章欽早前也曾建議,行動黨為了顧全大局不入閣,他當時在面子書貼文寫道:「這是一個關鍵時刻,我們必須為了最美好的未來團結全體多元民族、多元宗教及多元文化的馬來西亞人民。如果我們被視為是組織一個強大聯盟的阻礙,我們就帶頭提供一個方案,讓公正黨、誠信黨、馬華、印度國大黨、GPS 及GRS填補我們在政府裡面所應得的位置,我們退居後方;服務人民高於一切,這將是一個偉大的奉獻。」
一旦行動黨選擇不入閣,則意味著行動黨放棄了成為執政黨享有的行政資源,對該黨未來的黨務影響非常大,估計也會引起黨內基層及支持者的不滿,因為不入閣意味著放棄行政資源,但反過來看,如此的奉獻精神肯定也能為該黨贏得民心。
不過,也有說法表示,行動黨作為第二高票的政黨,不入閣似乎不可能,因此他們偏向選擇相信行動黨議員可能擔任非重要部門的部長職或副部長。
究竟行動黨是否真的會做出如此大的犧牲,將隨著政局的演變逐漸明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