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薪也於事無補? 本地教師:工作負擔和壓力才是最大難題

2022-08-19

近幾年來,工作與生活平衡(Work-Life Balance)逐漸獲得現代打工族的重視。

近期更有一項調查指出,多達52%的本地員工表示,若工作使他們無法享受人生,他們將會辭職。

種種跡象顯示,加薪不再是留住人才的萬靈丹,培育芸芸學子的教師亦不例外。

我國教育部周二(16日)宣布,為本地超過3萬7000名教師、教育協作人員和教育部幼兒園教師加薪。從10月1日起,他們的月薪將上調5%至10%。

當局還特別增設教育官5A級,讓表現傑出,但不擔任要職的教職人員,有機會獲取更高薪金。

為教師提供獎勵金的「敬業樂業計劃」(CONNECT Plan)也將從明年起整體增加20%,使教師可領取更高獎勵金。

百物價漲的大環境下,教師待遇提升,相信讓不少人稱羨。

然而,儘管不少本地教師對加薪表示歡迎,但他們更在意的卻是:

加薪,不意味著工作負擔和壓力的減輕。

據《聯合早報》報道,一些受訪的教師就表示,加薪固然值得開心,但這只是讓教師留下的其中一個誘因。真正能留住教師的主要因素,是良好的工作環境、適當的工作量,以及教師自身對教育事業的熱忱。

政府國會教育委員會主席鄭德源鄭德源也指出,薪資調整多少有助於確保教師薪資保持市場競爭力,但職業發展、學習與發展機會、良好的工作環境,包括好的上司與同事,以及能體恤教師的家長,更是重中之重。

他也認為,在照顧教師心理健康方面,當局應做得更多。

「包括特需教育工作者和學前教育工作者,他們應該都有機會放進修假或長假去實習與『充電』。」

四大教師工會也呼應疫後新趨勢,呼籲教育部探討如何更好地支持教師達到工作和生活之間的平衡。

部分教師認為加薪是好事,但為教師減負才是留住教師的關鍵。(聯合早報檔案照)《今日報》引述的幾位教師說法,亦如出一轍。

一名中學教師Tammy直言,加薪根本於事無補。

「對那些深受過勞之苦、需要更多時間陪伴家人或已決定離職的教師來說,再多的錢也無法阻止他們離開。

報道指出,疫情期間衍生的居家學習模式進一步加重教師的負擔。

具15年執教中學經驗的Sandra說,為關注學生在新模式下的身心健康,教師們必須投入更多時間學習網絡健康方面的知識。

另一名小學老師Coral則認為,隨著教育模式轉向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得傾注更多時間心力,促進及監督學生的需求和學習進展,因此她建議當局縮減現小三至小六現行的40人班級規模。

「教師需要充足的時間規劃有效的課程,(希望當局)把教師的節數減少,減少他們的工作負擔。」

疫情衍生了居家學習模式。(聯合早報)擁有40年經驗的小學老師Gina則強調,教育部的評級制度給教師們增添了不少壓力。

在必須和其他同儕交互比較排名的情況下,一些教師不得不擔負更多領導角色,積極「表現自我」,導致無法專注在教學工作。

「我們擔心因犯錯而被懲罰……評級制度對教師的情緒上和心理上的健全並無助益。」

「諷刺的是,我們一直告訴我們的學生『成績不代表一切』,但對教師卻是說一套做一套。」

教師每周平均工時高於全國平均 根據教育部早前公布的數據,本地教師在疫情後的平均工作時間,較疫情前增加了兩小時,達到每周53小時。

與此同時,人力部今年3月公開的數據則顯示,本地員工如今的每周平均工時為45小時。

單從平均來看,教師的每周工時無疑更長,培育國家未來棟樑的工作吃力不討好。

本地教師平均每周工時達53小時。(海峽時報檔案照)當然,也有人認為,在私人企業中汲汲營營的打工族,也為飯碗蠟燭兩頭燒,工作壓力大並非為人師表的專利。

這或許充分說明,各行各業的員工皆開始重視工資以外的福祉,追求工作與生活平衡已逐漸成為勞工權益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給錢是老大、「有錢能使鬼推磨」不再是唯一教條。

無論是新加坡最大的僱主——政府,或私人界,都有必要與時俱進,正視人們有所轉變的職場觀念。


相关文章

  • 港真東協 | 大馬高級教育文憑 美中100%及格率創高峰
  • 胡棟強:若面對叫囂還不出聲 愧對愛黨同志與支持者
  • 加快梳邦機場通關程序 交長:將向內閣建議採用自動通關閘門
  • 安美嘉批評團結政府「獨裁」 哈山卡林:指控太過分且不公平
  • 港真東協 | 大馬高級教育文憑 美中100%及格率創高峰
  • 【能吉里補選】消息:國盟候選人公布前兩天 里茲瓦迪才從伊黨加入土團黨
  • 陸兆福鼓勵長巴業者引進新科技 近期公布旅巴取締報告
  • 火箭堅定不移 倪可敏:用政績贏取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