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7日訊)儘管大馬壽險滲透率仍未突破60%,但投保起步點比華裔來得遲的巫裔或穆斯林,其增長率卻比較早接觸保險的華裔來得快。
理財顧問認為,這種現象可能與政策有關,比如巫裔上大學的機率大幅提升,對保險的認知也相應提高,斷保率也開始穩定下來。
LPA理財顧問私人有限公司單位經理周勇材指出,伊斯蘭保險在我國的起步比傳統保險來得遲,但前者的市場反應後市看起,比華裔當年的起跑點還快。
他接受馬新社訪問時提到,上述現象可能是因為時移世易,國人普遍已能接受保險產品,而非停滯在理解何謂保險的階段,且知道可向誰買保險及相關產品等等
國家銀行放眼大馬壽險滲透率在2020年達到75%,但過去幾年,數據仍徘徊在57%至58%。
「政府一直有在推動投保率,比如透過Touch'n Go電子錢包投保,雖然各種方式都在推動,但依然是有心無力(提升壽險滲透率),因為很多人第一年買了之後,第二年沒了補貼就斷保。」
詢及這是觀念還是收入造成?周勇材認為,觀念占絕大部分,業界也發現,並非每個人願意把錢投入到保險,且大部分人抱持「有買足矣」的心態,實際上對產品則不太了解。
提到貨幣貶值等因素,如何定義保額是否足夠?他說,從理財與保障規劃的角度而言,保險的份額可以占個人收入的10至15%,但許多人的薪水持續增加卻忘了加保,這也是保險業者需要傳達的觀念。
「不同階段有不同的需求,(投保人)需要定期評估(保單),這胥視(自身的)生活水平是否有改變而定。」
另外,他說,災害事故的確觸發國人投保的意識,但根據觀察,過去幾年確有加保趨勢,但這不代表是「人人投保」的普及化現象,因而導致我國保險滲透率停滯不前。
他以馬航370事件為例,如今出國的大部分人都會買旅遊保;至於早幾年前的新冠疫情,大馬人的加保情況遠不及中國台灣地區,其中原因包括政府的推動與保險經紀的反應和速度不夠積極。